京索之戰對劉邦來說有什麼意義?京索之戰是怎麼樣的?
京索之戰是怎麼樣的?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楚漢戰爭時期,大傢的印象裡是在彭城之戰後,劉邦所率領的聯軍被項羽率精騎擊潰,之後劉邦退到滎陽,和項羽對峙瞭大概1年多,之後雙方和議,韓信率漢軍攻打魏、代、趙、齊,劉邦也撕毀和議追擊撤軍的項羽,項羽最終在多方的圍剿下敗亡,劉邦和項羽爭霸過程中,滎陽的對峙階段對於劉邦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劉邦在彭城之敗後,沒有被項羽一波滅掉,而劉邦能在大敗後於滎陽立足,離不開京索之戰的勝利,劉邦正是因此才能夠在滎陽站穩腳跟,而這場可能規模不大的戰役對於劉邦來說卻至關重要。

首先要說的是喜歡韓信的人多半會將京索之戰的功勞放在他身上。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不過在其他人的記載中沒有明確聲明,此戰是韓信指揮的,京索之戰韓信應該是參戰的將領之一,至於是不是韓信統領全局不得而知,我個人是覺得,京索之戰是雙方騎兵部隊的一次正面沖突,是漢軍擊敗楚軍追兵的一次勝利,其中灌嬰的作用可能是要大於韓信的。
我們回顧一下當時的情形,劉邦是趁著楚軍主力深陷齊國而聯合各路諸侯攻入楚國都城彭城的,項羽雖然提前知道瞭消息,但是撤軍回援的速度還是晚瞭,隻能說項羽是自己給自己找一個無法避免的麻煩。

在滅秦後,項羽分封諸侯,的確一時間成為瞭大傢名義上都臣服的共主,風光無限,但是即便項羽分封諸侯的策略在多麼正確,也無法避免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都是貪心的,分封做不到絕對的公平,而且項羽還加入瞭制衡的因素,那就令有些人不服氣瞭,齊國的田榮就跳出來挑戰項羽的權威瞭。
《史記.項羽本紀》田榮聞項羽徙齊王市膠東,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乃大怒,不肯遣齊王之膠東,因以齊反,迎擊田都。田都走楚。齊王市畏項王,乃亡之膠東就國。田榮怒,追擊殺之即墨。榮因自立為齊王,而西殺擊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
田榮自立為齊王,這就是在赤裸裸的挑戰項羽,表示對項羽在分蛋糕時不公平,所以說作為名義上老大的項羽必須要去處理田榮,相反劉邦就沒有這種額外負擔,這徒增瞭項羽實力的消耗,項羽雖然擊敗瞭田榮,但同時為瞭削弱齊地的反抗能力,所以項羽采取瞭沿路焚毀城池,坑殺齊軍降卒的做法,想要達到震懾齊人的目的,可結果反倒是極其瞭齊國百姓的強烈抵抗,田橫趁機收攏敗兵,在城陽反抗項羽,這使得項羽在齊地的軍事行動陷入瞭持久對峙中,而這也給瞭劉邦機會。
《史記.項羽本紀》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馀萬人。
劉邦帶著50餘萬聯軍攻入彭城,但是卻被項羽所率的3萬精銳部隊潰,楚軍應該大部分都是輕騎兵,隻有這樣才可以實現出其不意,追殺漢軍的目的。

在彭城之敗後,劉邦一時間是很危急的,大傢都知道他自己被楚軍追得,把兒子女兒都踹下車瞭,而那些跟隨劉邦入彭城的諸侯也立刻變成瞭墻頭草。
《史記.高祖本紀》諸侯見楚彊漢敗,還皆去漢復為楚。塞王欣亡入楚。
大傢一看,還是項羽厲害,轉身就投奔項羽去瞭,項羽就算恨透瞭這幫墻頭草也沒辦法,畢竟劉邦才是自己的主要敵人,總不能因為直接把他們都殺瞭,至此曾經在彭城內,以為已經快要擊敗項羽的劉邦是被現實狠狠的打臉瞭,亂局中,想要靠別人是不現實瞭,隻能依靠自己,如何止損,讓自己在大敗中能夠站穩腳跟,不被項羽一波擊敗成為瞭劉邦的難題。

所以說在劉邦逃亡滎陽的途中,他還是做瞭一些安排的,他是在逃亡的途中就意識到滎陽會成為他和項羽下一個對峙的關鍵地點,劉邦做出瞭相應的佈置,延緩楚軍追擊的速度。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漢王敗走,賀方將軍擊楚,追騎以故不得進,漢王顧謂賀:子留彭城,用執圭東擊羽,急絕其近壁。
《史記.高祖本紀》隨何往說九江王佈,佈果背楚。楚使龍且往擊之。
漢軍主力部隊敗逃,但是不代表所有部隊都撤瞭,劉邦在彭城附近還是保留瞭一支部隊的,也就是繒賀所率領的漢軍,兵力規模應該不大,主要是起到襲擾作用,讓項羽心有顧忌,不能放手一搏,率全軍出擊追殺劉邦,同時劉邦在敗逃途中讓人去說服英佈,讓英佈反叛項羽,英佈也是直接答應瞭,這兩點都很好的限制瞭項羽追擊劉邦的能力。
英佈是當初幫助項羽截殺義帝的人,可是還是那句話,沒人願意一直當被人的小弟,當初因為項羽分封是,讓英佈當上瞭九江王,英佈還可以聽項羽的話,但是項羽想要一直把英佈當做小弟來看待,人傢表示堅決反對,項羽征討齊國的時候就招呼英佈,“帶兵過來隨我出征”,英佈表示“老大,我身體不舒服,去不瞭”,最終英佈隻是派部將帶著幾千人,估計也是老弱病殘,把項羽給應付瞭,那時兩人之間就埋下決裂的苗頭瞭,所以當劉邦派人遊說英佈的時候,在項羽暫時強勢,劉邦敗走的情況下,英佈還敢反叛項羽。

在給項羽下“腳拌”的同時,劉邦還在彭城和滎陽之間建立瞭兩道臨時防線,遲緩楚軍的追擊速度,給自己在滎陽收攏部隊爭取時間。
《史記.高祖本紀》呂後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從之,稍收士卒,軍碭。
《史記.傅靳蒯成列傳》從東擊楚,至彭城。漢軍敗還,保雍丘,去擊反者王武等。
下邑大致位置是今天的安徽碭山縣,雍丘在今天的河南省杞縣,彭城就是徐州,滎陽是滎陽市,鄭州下轄的縣級市,從地圖中就可以看出來,下邑雍丘組成臨時抵擋楚軍追兵的兩道防線。
所以總的來看,劉邦在亂局中還是及時調整佈局,為自己在滎陽站穩腳跟打下基礎的,彭城之戰是在當年的4月,京索之戰是在6月,劉邦的佈置,可能為漢軍在滎陽爭取瞭一個月的休整時間,這對京索之戰漢軍取勝至關重要。
《漢書.高帝紀》五月,漢王屯滎陽,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軍。韓信亦收兵與漢王會,兵復大振。
《史記.項羽本紀》至滎陽,諸敗軍皆會,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復大振。
可以看到在彭城之戰後,從彭城方向敗退下來的漢軍,其他防線的漢軍,韓信就是在這個時期,率部抵達滎陽的,以及蕭何從關中帶來的補充兵源,都匯集在滎陽,不管怎麼說,漢軍一方是打算在滎陽和楚軍決戰的,畢竟如果在滎陽,劉邦還敗瞭,項羽是絕對不會給劉邦東山再起的機會瞭。

這裡說蕭何連關中老弱以及沒有載入徭役簿籍的人都帶出關中瞭,個人覺得不是說蕭何帶著兵源都是老弱,戰力底下之人,主要還是側重於,蕭何集結瞭關中所有能調集的人力,還是有數量可觀的壯丁的,老弱即便到瞭前線也主要是負責後勤。
所以這就看出劉邦在彭城之戰後的佈置為漢軍爭取瞭寶貴的時間,不然蕭何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帶人從關中馳援滎陽,滎陽這個地方有些特殊,西邊就離山區很近瞭,而東邊則是平原,很適合騎兵作戰,劉邦在見識楚軍騎兵的厲害之後,也意欲組建一支可以與楚軍相抗的騎兵部隊,這支騎兵部隊才是京索之戰,漢軍取勝的關鍵。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楚騎來眾,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習騎兵,今為校尉,可為騎將。漢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軍不信臣,臣原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灌嬰雖少,然數力戰,乃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大破之。
劉邦以秦人為主要力量組建另一支騎兵部隊,也就是郎中騎兵,並最終由灌嬰為統帥,個人覺得,漢軍之前不是說沒有騎兵部隊,不然也不會臨時就能組建起郎中騎兵,隻是說沒有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所以劉邦是在漢軍的騎兵中選拔個人戰力強的士兵組成一支特種騎兵部隊,當時軍中將士都主推秦人,也能看出曾經善戰的秦人並未在秦亡後就退出歷史舞臺瞭,而且關中秦人和項羽還有著深仇大恨,項羽號稱坑殺瞭20萬秦軍降卒,這無意中讓劉邦在關中能夠擁有廣泛的百姓支持。

這支郎中騎兵雖然個人戰力爆表,但是畢竟是臨時拼湊組成的,還是需要訓練的,所以說,京索之戰前,漢軍對楚軍追擊的遲滯措施是太有用瞭,能夠讓郎中騎兵獲得一個短暫但寶貴的備戰時期。
相對來說楚軍的追兵,前頭部隊必定是騎兵,騎兵的優勢就是可戰可退,打贏瞭可以快速擴大戰果,打敗瞭也可以快速脫離戰場,避免被圍,而項羽是想全軍追擊劉邦,可是主力深陷齊國,英佈反叛,彭城到滎陽沿路還有留守的漢軍,所以說項羽無法權力追擊,京索之戰時,和漢軍作戰的楚軍,我個人覺得,應該是楚軍的先鋒騎兵部隊,而且項羽也應該不在軍中。
《史記.項羽本紀》楚起於彭城,常乘勝逐北,與漢戰滎陽南京、索間,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京、索兩地在滎陽的東南,是一片適合騎兵作戰的區域,而灌嬰所統領的郎中騎兵就是在此擊敗來犯楚軍的,郎中騎兵是絕對的主力部隊,韓信參戰瞭嗎,應該也是參戰的,畢竟這是彭城之戰後,漢軍反擊的首戰,漢軍不會留有餘地,如果京索之戰打敗瞭,那麼項羽勢必會更加瘋狂的向滎陽一線增兵,後果不堪設想。

而項羽應該是沒參戰的,領兵的楚軍將領不知道是誰,京索之戰隻是兩軍的一次規模不大的軍事沖突,也可以說是項羽的試探性進攻,如果打贏瞭,項羽會有想法,但是打輸瞭,項羽還是以處理內部問題為主瞭,尤其是剛剛挑釁項羽的英佈。
京索之戰規模可能不大,但是對劉邦來說意義重大,此戰讓劉邦在大敗中站穩腳跟,並且有一個相對充足的時間穩固後方。
《漢書.高帝紀》六月,漢王還櫟陽。壬午,立太子,赦罪人。令諸侯子在關中者皆集櫟陽為衛。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雍地定,八十餘縣,置河上、渭南、中地、隴西、上郡。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時祠之。興關中卒乘邊塞。關中大饑,米斛萬錢,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漢。
在京索之戰後,劉邦終於回到瞭關中,並且徹底擊敗瞭章邯,關中的根據地更加穩固瞭,關中發生饑荒,也是得到瞭解決,這都讓劉邦在漢中的根基越發鞏固,項羽地盤處於四戰之地,和劉邦相比,項羽就太苦瞭,而且劉邦讓諸侯的兒子留在瞭櫟陽,這多少也是把他們當做人質的意思。

總的來說,彭城之戰後,劉邦臨時佈置,有效遲滯瞭楚軍的追擊,在滎陽,他組建瞭精銳的騎兵部隊,擊退瞭來犯的楚軍先鋒部隊,打消瞭項羽繼續追擊的意圖,為漢軍贏得瞭寶貴的喘息時間,為漢軍後來更改戰略,由韓信去攻滅魏趙等國打下瞭基礎,雖說後來滎陽幾經易手,但是對劉邦集團的打擊已經不那麼嚴重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