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三國第一坑神:歷史上的張儉是個怎樣的人?

三國第一坑神:歷史上的張儉是個怎樣的人?

時間:2020-02-28 11:07:2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張儉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曹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並討伐啊!”當時,饑荒戰亂,曹操上表請禁酒,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說到“張儉”應該是有很多的網友不認識的,其實小編也不認識這個人,但是這個人其實非常的有意思的,那就是他好像被譽為是三國時期的第一坑神瞭,感覺這個人比瘟神還要可怕啊,那麼這個人到底有多麼的坑呢?下面我們就著這個問題跟隨小編一起來解謎看看吧,感興趣的一定別錯過瞭,歡迎大傢一起討論!今天我們跟大傢介紹中國歷史第一坑神,此人因為自己逃難,使得十多人因為收留他被殺死,而牽連的親屬數不勝數,可稱得上一大瘟神,到哪裡哪裡就倒黴。此人是誰呢?張儉是也。三國第一坑神,自帶瘟神氣質,走到哪裡,哪裡就倒黴,你認識他嗎?

張儉是山東鄒城人,傢裡也有底子的,父親曾經當過太守,他本人被舉為茂才。後出任督郵。所謂督郵,就是地方檢察官,去郡內查看官員的操行。比如劉備當縣尉時就碰到督郵刁難,最後拿著鞭子,二哥拿蠟燭,三弟拿手銬把督郵大人好好弄瞭一下。張儉在當督郵的時候,幹瞭一件大事,他把當地一個豪強的墳給挖瞭,把裡面的東西起出來,幹瞭這些事,還寫個報告呈上去。張儉為什麼這麼幹呢?這個墳墓裡埋的是侯覽的母親。侯覽是誰呢?當朝大太監。侯覽的老傢就在山東單縣,他在朝中當大太監,傢裡當然很威風,順便幹點欺凌百姓的事就很正常啦。這正好屬於張儉的工作范圍。張儉一開始打報告,可上面壓根不聽,於是張儉一怒之下,把人傢老娘的墳給挖瞭。

張儉(115年—198年),字元節。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東漢時期名士,江夏八俊之一。漢桓帝時任山陽東部督郵,宦官侯覽傢屬仗勢在當地作惡,張儉上書彈劾侯覽及其傢屬,觸怒侯覽。黨錮之禍起,侯覽誣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共為部黨。朝廷下令通緝,張儉被迫流亡。官府緝拿甚急,張儉望門投止,許多人為收留他而傢破人亡。直到黨錮解禁才回到瞭傢鄉。消息被得知後,大將軍、三公一起征聘他,又被舉薦為敦樸,公車特征,以其為少府,都為張儉所推辭。漢獻帝時,百姓遭遇饑荒,張儉用盡全部財產,救活瞭數百人。建安初年,被征為衛尉,張儉不得已隻好就任。因為曹操專權,於是閉門不出,不參與政事。一年多後,在許都去世,卒年八十四

這比曹操用大棒打死太監的叔叔還要牛啦。而且說起來,有點過分瞭,死者為大,拿不住人傢兒子,欺負人傢死去的母親算什麼本事呢?這一下就跟侯覽結上仇瞭。不過,張儉倒出名瞭,當時士人好點評人物,其中就把張儉評為八及之一,也就是一代宗師啦。此外,還有八廚八顧八俊,評的多瞭,連皇帝都知道瞭,皇帝就問他們搞評比是什麼意思啊。太監順勢就答,他們可能搞串串,準備造反吧。那還瞭得,給我抓起來。就此,一項針對士族的專項打擊行動展開瞭,史稱黨錮運動。

張儉是趙王張耳的後代,他的父親張成,曾任江夏太守。他最初被鄉裡推舉為茂才,但不滿意刺史,於是托病不去。公元165年(延熹八年),山陽太守翟超邀請張儉任東部督郵。當時,中常侍侯覽傢在防東,他的傢屬殘暴百姓,無法無天。張儉揭露侯覽和他的母親的罪惡,請朝廷處死他們。侯覽把張儉上的章表扣壓起來,桓帝沒有看到,張儉於是與侯覽結下仇怨。[2] 當時海內追求高風亮節的人互相標榜,指出天下的名士,定出標號。其中,以張儉、岑晊、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為“八及”。“及”的意思就是說能夠引導別人宗仰。

張儉的同鄉人朱並本性諂媚,卑鄙齷齪,張儉很瞧不起他,朱並對此非常嫉恨,上書誣告張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別立名號,共為朋黨,企圖危害國傢。朝廷於是下令捉拿張儉,並把朱並的名字削掉,以示為他保密。張儉逃命,狼狽出走。跑到哪裡,天黑瞭,就到哪傢住宿,眾人沒有不敬重他的名氣和品行的,即使會傢破人亡,還願收容他。後來流亡到東萊,躲在李篤傢裡。外黃令毛欽帶兵到他傢,李篤對毛欽說:“張儉知名天下,逃跑不是因為他有罪。即使見到張儉,您難道能忍心把他捉去嗎?”毛欽站起來撫李篤背對他說:“蘧伯玉以獨為君子可恥,你為什麼一個人獨專仁義呢?”李篤說:“我李篤雖說好義,您今日已得義一半啊!”毛欽嘆息地走瞭。李篤因此得以送張儉出塞,張儉因而免於遇難。凡是張儉所經過住宿的人傢,被處死的數以十計,宗族親戚都被殺害,郡縣因此殘破不堪。

張儉一聽,拔腳就溜。怎麼溜呢?史記:望門投止。就是看到大門大戶的,要麼是熟人,要麼不是熟人,但自報傢門,然後求收留。張儉的名氣大,東漢又是重義氣的時代,聽說張儉來瞭,那拼瞭命也要收留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張儉走到瞭孔融的門口。張儉跟孔融的哥哥孔褒是朋友,但那天孔褒不在,孔融在。張儉一聽不在,臉色都變瞭,投奔無門,這下死定啦。孔融看出不對,就問他什麼原因,然後就把張儉收留瞭起來。這個事情暴露後,孔融跟孔褒都被抓瞭起來。兩個人爭先擔責,孔褒說對方是來找我的,我弟隻是替我行事,孔融說,收留張儉是我自己的主意。這時候,他們的娘也跑出來,說兒子是我的,犯瞭罪,我來負責最後審判下來,孔褒負責,判瞭死刑。孔融小時候讓哥哥一個梨,大瞭哥哥讓弟弟一條命。

李篤:“張儉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縱儉可得,寧忍執之乎?”孔融《衛尉張儉碑銘》:“桓桓我君,應天淑靈。皓素其質,允迪忠貞。肆志直道,進不為榮,赴戟驕臣,發如震霆。凌剛摧堅,視危如寧。聖主克愛,命作喉唇。”范曄《後漢書》:“①夫上好則下必甚,矯枉故直必過,其理然矣。若范滂、張儉之徒,清心忌惡,終陷黨議,不其然乎?”“②昔魏齊違死,虞卿解印;季佈逃亡,朱傢甘罪。而張儉見怒時王,顛沛假命,天下聞其風者,莫不憐其壯志,而爭為之主。至乃捐城委爵、破族屠身,蓋數十百所,豈不賢哉!然儉以區區一掌,而欲獨堙江河,終嬰疾甚之亂,多見其不知量也。”“③渭以涇濁,玉以礫貞。物性即區,嗜惡從形。蘭蕕無並,銷長相傾。徒恨芳膏,煎灼燈明。”

劉祁:“及桓、靈之世,朝政淆亂,奸臣擅權,士風激厲,以敢為敢言相尚,故爭樹名節,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之徒抗於朝,郭泰、范滂、岑晊、張儉之徒議於野,國勢雖亡,而公議具存,猶能使亂臣賊子有所畏忌。

那張儉呢?繼續逃啊,最終靠朋友送出塞,逃瞭一命。後面,活到瞭八十多。但是,這一逃一路的,害瞭十餘傢,受牽聯的就更多瞭,史稱: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並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那他這樣對不對呢?其實是不對的,他原本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不逃。比如當時的士人領袖李膺也在被抓捕之例,別人給他通風報信,他卻不逃,說: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將安之!自己跑到詔獄報到,最後被拷打至死。

還有范滂,他也在被捕之列,當時的督郵收到命令抓他,督郵不想抓,但不抓就是違背命令,急得在傢裡哭,范滂聽到後,說這肯定是因為我的原因,自己跑到縣衙來。縣令一看,大為吃驚,說你為什麼跑到這裡來啊,你趕緊跑吧,我這官也不做瞭,我跟你一起跑。縣令把官印一扔,就要拉著他跑路。范滂卻不跑,說我要是跑瞭,不是連累你們嗎。范滂的母親聽說後,跑過來安慰他,說你這一去,雖然必死,但你的名字能跟李膺並列,死又何憂。范母還說瞭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吾欲使汝為惡,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我想教你為惡,但惡不可為,你向善瞭,就是我不作惡。你看,這種氣度,不是更灑脫嘛,當然,這是以生命為代價,那還有第二條路,自己藏起來。

孔融十三歲時,孔宙去世,孔融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州立因而稱贊他的孝行。他天性好學,博覽群書。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張儉。張儉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於是逃到孔褒傢中,孔褒卻不在。當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張儉認為孔融年輕,並沒有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傢。

後來事情泄漏,自國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壓下此事,張儉得以逃脫,孔褒、孔融則被逮捕入獄。但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傢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於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瞭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

比如有一個叫夏馥的士人,他就瞧不起張儉的行為,表示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承擔,怎麼可以連累別人。他逃亡時,就沒有求人,而是把自己的胡子剃光,然後逃到山裡隱姓埋名,給治鐵的人傢當傭人,混瞭三四年也沒有人知道他是誰。那如果真有犯罪的人找上門求收留怎麼辦呢?比如有一位叫岑暖的,他在郡裡面當差,慫恿郡守把一個叫張泛的人抓瞭起來,這個張泛確實也不是什麼好人,平時巴結太監,在地方也算一霸。但抓起來後,恰好碰到皇帝大赦天下,岺暖依然叫太守把張泛給殺瞭,還滅瞭人傢全族二百口人。事情發瞭之後,皇帝要抓岑暖。岑暖跑到瞭太學生領袖賈彪的傢裡,想讓賈彪收留一下。畢竟賈彪也算士人嘛,大傢都是對付太監。

孔融後來受到司徒楊賜的征召,成為司徒掾屬。當時暗暗察訪官僚中的貪污之人,準備予以貶謫罷免,孔融檢舉的多為宦官的親族。朝中尚書害怕得罪宦官,於是召孔融等司徒屬官詰問斥責,孔融陳述宦官子弟的罪惡,毫不隱諱。

光和七年(184年),河南尹何進即將升任大將軍,楊賜派孔融拿著名片去祝賀何進,因門人未及時通報,孔融就把名片奪回,引罪自責而去。河南尹官屬認為丟瞭面子,想要派劍客追殺孔融,有賓客對何進說:“孔文舉有盛名,將軍如果與他結怨,四方之士就會相隨而去瞭。不如以禮對待他,使天下人都知道將軍的胸懷廣大。”何進同意,於是征辟孔融為大將軍掾屬,又舉其為高第,遷任侍禦史。孔融又因為與上司禦史中丞趙舍不和,托病歸傢。

但賈彪把門關起來,見都不見,這一來,當時的人都批評賈彪,認為他不夠義氣,但賈彪表示,像他這種人闖出大禍的,我恨不得親自動手滅瞭他,還想讓我包庇他?經過解釋,大傢才對賈彪的行為服氣。可見,一是做事要自己有擔當,沒事不要給人添麻煩,何況是生死之間的麻煩。另外,碰到求幫忙的,也不要一味的講義氣,而要考慮一下對方的性質,值得幫才幫,不值得幫。做人,要懂得拒絕,不然自己遲早得累死。

孔融到北海後召集士民,聚兵講武,下發檄文,又親寫書札,與各州郡通聲氣,共同謀劃。因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而轉保朱虛縣。慢慢集結官吏百姓被黃巾所蠱惑的男女四萬多人,再設置城邑,設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璆、邴原等。對待國人,就算隻有一點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禮對待。國人沒有後代及四方遊士有去世的,都幫助安葬他們。因頗有政聲,被時人稱為“孔北海”。當時,袁紹、曹操逐漸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勢力,而孔融知道二人終究是要篡奪漢室的,所以不願意投靠他們。其幕僚左承祖勸孔融結納袁紹或者曹操,孔融怒而將其殺害。孔融自負於才氣秉性,立志平定國傢的危難,但因為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沒有什麼收獲。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