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軍強大,有誰大敗過秦國軍隊?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戰國時期有誰大敗過秦國軍隊?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說到我國古代的戰國時期,相信作為最終勝利者的秦國是最受到人們關註和喜愛的。
人們談起秦國時,總會提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動人詩句,會想到商鞅變法富國強兵、張儀合縱遊說諸侯、白起長平之戰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秦始皇掃清六合、席卷八荒,建立大一統帝國秦。

秦國最初並不強大,它的建立者隻不過是為周王養馬的官吏,但在戰國時期,它得到瞭突飛猛進的發展。
經過商鞅的改革和歷代國君的勵精圖治,秦國成為瞭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傢之一,並在對外戰爭中多次獲勝,可以說幾乎無往不利。不過即使秦軍如此強大,戰國時期還是有這樣四位狠人,他們個個都曾打得秦國"懷疑人生",其中的兩人,甚至還虐瞭足足六十萬秦兵。
那麼,我們就按照時間順序,來說說他們分別是誰。
首先這第一位,是被譽為兵傢"亞聖"地吳起。吳起生於戰國初期時衛國的一個富裕傢庭,他曾先後為魯、魏、楚三國效力,而他率軍大破秦軍,是在他效力於魏的時候。
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吳起從魯國投奔魏國,很快就得到瞭魏文侯的重用,被任命為主將攻打秦國。

當時,魏軍本就比秦軍強大,吳起又軍事才華極為出眾,於是很快就把秦軍趕到瞭洛水的對岸。吳起雖然是主將,卻與士兵們同吃同睡,也因此得到瞭全軍上下的擁戴,在魏國的強大攻勢下,秦國很快盡失河西之地。
到瞭秦惠公時期,秦國派出五十萬大軍攻打魏國,而吳起僅憑五萬精兵就擊退敵軍,贏下瞭這場"陰晉之戰"。

第二位將領叫做匡章,他的名字並不經常被人們提起,但他的戰績不可謂不優異。匡章的齊國人氏,齊威王三十四年(前323)時,秦軍借道韓、魏攻打齊國,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匡章暗中將許多齊軍士兵改換旗幟,令其混入秦軍中,等到正式開戰,秦軍被齊軍內外夾攻,自然是大敗而歸。
齊閔王時期,孟嘗君聯合瞭齊、魏、韓共同攻打愈發強盛的秦國,匡章則擔任聯軍的統帥。隨著戰爭進行,趙國、宋國也加入瞭聯軍。
在匡章的帶領下,他們攻入函谷關,逼得秦國歸還之前占領的土地,請求議和。盡管史書上沒有記載匡章太多的事跡,但從他率領聯軍大破強秦,逼得高傲的秦昭襄王求和來看,他是有一定實力的。

第三位狠人,是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是魏昭王之子,他所處的時代魏國正在逐步走向衰亡,他廣交賢士,想像孟嘗君那樣擁有亂世中的話語權。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秦國發兵攻打趙國,並贏得瞭長平之戰的大勝,但秦昭襄王並沒有因此滿足,而是進一步攻打趙國都城邯鄲。

為瞭避免唇亡齒寒的悲劇,魏無忌偷出瞭魏國的兵符,用它調集瞭十萬魏軍前往邯鄲相助,另一邊,楚國也派出瞭援軍,在魏、趙、楚的夾擊下,秦軍被迫撤軍。
戰爭結束後,魏無忌因自己盜竊瞭兵符而不願回國,便一直留在瞭趙。十幾年過去,魏國成為瞭秦國的新目標,魏安釐王自身難保,便不計較當年的時,請求魏無忌回國相救。
回到魏國,魏無忌被任命為上將軍,他靠著多年積攢的人情,引得各諸侯紛紛出兵相助,秦軍再度被聯軍痛擊,狼狽逃回瞭函谷關。隻是此戰結束,魏無忌名動天下,卻引來瞭安釐王的猜忌,前者為此借酒消愁,不久鬱鬱而終。

最後一位將領出身趙國,是當時最偉大的將領之一,他便是李牧。
人們常說"李牧死,趙國亡",可見他對趙國的重要性。李牧原本一直在北方抵禦匈奴,依靠著出眾的軍事能力,他做到瞭"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隨著廉頗的出走,大臣們的老去,李牧逐漸成為瞭趙國權力核心的大臣之一。

接下來的幾年裡,秦國多次派兵攻打趙國,都被李牧一一化解,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秦王政十四年(前233)發生的"肥之戰"瞭,當時秦將桓齮率兵攻打邯鄲,李牧先是固守不出,而後出其不意繞到後方將其糧草輜重繳獲。
僅靠這一戰,李牧就將桓齮幾乎全殲。
第二年,秦軍分兩路大軍伐趙,李牧采取各個擊破的方法再度獲勝,但趙國此時也無力再支撐戰爭瞭,最終在王翦的離間計下,李牧被趙王所害,趙國很快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