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儀是個怎麼樣的人?溥儀真的很無能嗎?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末代皇帝溥儀是個怎麼樣的人?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清末、民國的歷史中,溥儀給世人的印象從頭到尾就是一個傀儡與囚徒,命運悲劇,沒有能力,看不清時代的劇變。
其實這不是真實的溥儀。

溥儀雖然長在幽暗的深宮,在太監與婦人的圍繞下長大,但他的真實面目卻並不像他的外面那樣羸弱不堪,撥開歷史的煙霧,真實的溥儀不僅智商情商極高,極善施展權謀,而且他的忍耐力、生存的韌性、自新能力也非一般人可比。
袁世凱逼迫清廷退位時,溥儀還小,隻是任由歷史擺佈的少不更事的傀儡,但自從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後,已經長大的溥儀其實很有野心,心中始終裝著復辟的幻想,為此,他沒少跟京城中的各路軍閥打交道,隻是這些軍閥都非善類,最後這些交道都成瞭並不成功的互相利用。
秘密潛回東北,建立偽滿洲,是溥儀實現野心的重要跳板,那一時期,他對日本人的利用遠遠大於日本人對他的控制,但被俘之後,溥儀卻利用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局勢以及自己極具智謀的辯才,一定程度上將自己洗白瞭,主動賣國當漢奸變成瞭被迫當偽滿洲國皇帝。

東京審判是溥儀面臨的一次生死大考,為瞭洗脫自己的關鍵罪責,讓日本人罪上加罪,溥儀破記錄地出庭八天時間,面對關東軍戰犯以及日方辯護律師的狡辯、挖坑,溥儀不僅氣場強大,而且滴水不漏,最後自己不僅成功上岸,而且讓關東軍戰犯絕望地低下瞭罪惡的頭顱。
但從東京審判的法庭上下來,溥儀疑懼的心理並沒有緩解多少,尤其是剛被關進撫順戰犯管理所時,他一度認為自己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決。
這段時間,《新世界》這部電視劇引起瞭許多人的吐槽討論,不管劇情怎樣,經過舊世界漫長的動蕩、黑暗、殘酷,當新世界的曙光、秩序、光明來臨時,的確讓人心潮澎湃,甚至熱淚盈眶。
說回溥儀,撫順戰犯管理所便是新世界的一部分。一開始,因為恐懼,溥儀實質上還是老樣子,一味地狡辯,挖空心思地想脫罪,但當他感受到新世界對他確實是寬待的之後,他便慢慢地變成瞭一個嶄新的人。
從這個角度看,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努力改造自己,不僅是為瞭活下去,更多的,他是被感化瞭。
而像溥儀這樣的人一旦被徹底感化,被改造成一個嶄新的人,他的高智商高情商會讓他活得很舒展、很自由、很輕松。

1959年12月4日,溥儀被特赦,當他回到北京後,親眼目睹到的新世界又一次感化瞭他。
在回北京的火車上,溥儀看到瞭女教師為救自己的學生搭車去沈陽,這讓他發出瞭“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的感慨。
到北京,溥儀見到瞭自己的親人,同輩人個個都有自己的光彩,年輕一輩個個都有自己的前途。
在北京,溥儀第一次看到瞭天安門廣場那些偉大壯觀的建築;在北京,溥儀第一次進理發店理瞭頭發;在北京,溥儀第一次坐上瞭公交車,學會瞭給人讓座,隻是第一次讓座他把座位讓給售票員,鬧出瞭一個溫暖的笑話——
再次走進紫禁城,見到原先的衰敗、陳舊被煥然一新取代,許多珍貴的文物被收購回來,溥儀感慨萬千。
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園,每天勞作半天,學習半天;1960年11月26日,溥儀拿到瞭那張寫著“愛新覺羅·溥儀”的選民證;1961年3月,溥儀正式進入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擔任專員。
正是因為擁有這樣嶄新、樸素、自由、充滿陽光的新世界,晚年的溥儀才會留下許多讓人覺得很舒服、很有水平的話語、生活片段——

1963年,溥儀、杜聿明、沈醉、宋希濂、王耀武等人去南方參觀學習,一行人先到南京,參觀瞭中山陵、明孝陵,之後去瞭太湖。
在太湖邊上,溥儀發現瞭一塊乾隆皇帝的“禦碑”。
書法、文物鑒賞都有一定水平的溥儀,確認這是“祖碑”無疑後,顯得很有興趣。陪同遊覽負責講解的吳鐘琪先生見狀,便向溥儀講起瞭乾隆下江南的舊事,誰知道溥儀聽著聽著,竟淚眼漣漣,撫碑哭泣起來。
吳鐘琪問溥儀,是不是睹舊物想到瞭什麼傷心事?
這時候,溥儀破涕為笑,他擺擺手說,看到這塊乾隆禦碑,我心情很激動。我的祖先以封建皇帝的身份巡遊江南,沒想到,我可以作為新中國的公民暢遊江南,多麼有意義啊!過去都說乾隆下江南是人間的壯舉,可他遊玩的時候,身邊跟著一大群護衛,一點自由都沒有,哪有我們今天玩的這樣痛快啊!我覺得作為一個自由的新中國公民,比做那個高高在上的皇帝好多瞭,也幸福得多。
睹舊物,說新話,而且說得很有水平,這不是溥儀在刻意地恭維迎合頌揚,沐浴在那樣一個陽光普照的新世界,這是他的心裡話。
隻是,那種心聲,今日許多人難以體會罷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