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總督何桂清死得冤枉嗎?胡雪巖費盡周折還是沒能救他!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兩江總督何桂清死得冤枉嗎?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同治元年(1862)年12月21日,京師菜市口的法場人頭攢動,水泄不通,對於46歲的前兩江總督何桂清來說,這個寒冷的日子,從此將成為他的忌日。
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要被斬首棄市,這在大清朝還是史上頭一遭,轟動瞭京城。此刻,何桂清一身囚服打扮,插著草標,垂頭喪氣,全無半分曾經的官威,仿佛已是行屍走肉。午時三刻臨近,監斬官簡短公佈瞭他的罪狀和判決,在圍觀人群緊張刺激的驚嘆聲中,何桂清人頭落地,他那業已開始泛白的頭發被鮮血濺得通紅...

清朝一共有九位封疆大吏,也就是九個總督。兩江總督是僅次於直隸總督的第二號疆吏,位高權重。
何桂清之所以被殺,是因為他臨陣脫逃,棄城失地。
咸豐十年的時候,太平軍攻破瞭和春的江南大營,這時兩江總督何桂清正在常州臨時辦公。
就在江南大營被擊破前不久,何桂清還向朝廷上疏:“丹陽以上軍務,和春、張國梁主之。常州軍務,臣與張玉良主之。”
何桂清牛皮吹得有點大,話音剛落不久,大營被破,提督張國梁戰死,和春也死在滸墅關。
擔子要何桂清來挑瞭。
不過之前口號喊得震天響的何桂清,這時候卻認瞭慫。
眼看太平軍逼近,他號稱要去蘇州籌糧,想要借機開溜。
這點小伎倆,別人早看在眼裡,何桂清被常州士紳堵在瞭城門口,進退不得。
城裡的父老百姓都指望著總督指揮守城,何桂清這一溜,城裡守軍必定喪失鬥志,大傢在他馬前下跪,懇請部院大人留下。
無奈何桂清去意已決,眼看遲遲無法脫身,惱怒之下,何桂清竟下令開槍驅散人群,打死瞭19名士紳,眾人才散開,何桂清這才得以倉皇逃出常州。
封疆大吏,守土有責,何桂清這一逃,結局是災難性的。
主持軍務的提督張玉良也立即逃走 ,常州沒有瞭主將,餘下的軍民隻得自發守城, 堅守數日後常州城破,太平軍因受到抵抗而屠城 ,常州遭遇兵禍。
何桂清知道自己身負重罪,幹脆躲入瞭上海租界,趁著慈禧和肅順掰手腕的機會,醉生夢死瞭兩年,最終還是被逮回京城。
於是12月21日,何桂清在菜市口人頭落地,成為歷史上唯一一位被朝廷處斬棄市的兩江總督。

從何桂清的所作所為來看,他死得一點也不冤枉。不過實際上,何桂清當時是有可能免死的。
這就要講到另一個人——胡雪巖。
胡雪巖的發跡,頗有傳奇色彩,在他還是個錢莊小夥計時,挪用東傢的錢資助瞭一位雲南來杭州的捐生王有齡進京博取功名,寧願自己丟掉工作,慢慢打工還錢給東傢。
做出這樣的事,不是大智,就是大愚。
胡雪巖顯然屬於前者,王有齡進京後,得到瞭一個官員的舉薦,很快就簽發浙江,從縣令幹起,到瞭咸豐元年,升任浙江巡撫。
舉薦他的那個人,就是何桂清。
很明顯,王有齡得勢後,不能忘瞭胡雪巖。靠著這個靠山,胡雪巖憑著聰明的頭腦和靈活的手腕,飛速發跡,成為浙江知名的大商人。
生意要想真正做大,必須做到全國,這時候,王有齡這顆大樹就有點不夠瞭,胡雪巖必須尋找更大的靠山。
不用費神,眼前就有一棵大樹——何桂清。
何桂清這時候,也是一路高升,從中央幹到地方,到哪裡都是手握實權,儼然官場一顆前途無限的新星,誰也不敢怠慢他,王有齡的升遷,也多拜何桂清的提攜所賜。
通過王有齡,胡雪巖又和何桂清牽上瞭關系。有瞭何桂清這座大靠山,胡雪巖的生意網全面擴展,除瞭把原來的生絲、錢莊、物流等業務鋪向全國,又得到瞭軍務的肥差。
軍火、糧餉這些生意是暴利中的暴利,放之四海皆準,有瞭這些生意,胡雪巖想不發財都絕無可能。通過何桂清,胡雪巖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大商人,號稱“財神”。

何桂清犯罪躲入租界,胡雪巖當然非常著急,他大撒銀票,為何桂清疏通,禮部尚書祁寯藻、工部尚書萬青藜、禦史高延祜都得到他的好處,為何桂清說話。何桂清的死黨浙江巡撫王有齡、江蘇巡撫薛煥也一再為其說情,在這樣的輿論之下,何桂清並不擔心自己會被判死刑,他認為上下都已經打點完畢。
“潛令心腹,以重貲入都,遍饋要津,凡有言責者,鮮不受其沾潤。自謂佈置停妥,放膽而行,於同治元年春到京”。
當然,何桂清最後還是死瞭。他的死,不是因為胡雪巖辦事不力,而是因為他有個胡雪巖無法左右的死對頭——曾國藩。
曾國藩和何桂清的矛盾,在湘軍還沒有表現出戰鬥力的時候就已經產生,兩人為瞭爭奪江蘇和浙江兩省互相抬杠,何桂清當時位高權重,一度壓倒曾國藩,讓他受瞭不少氣。
到瞭何桂清入獄,局面顛倒瞭過來,湘軍攻克安慶,蘇南也被李鴻章兵鋒籠罩,曾國荃已經駐馬雨花臺,和彭玉麟圍攻天京,太平天國已到窮途末路。
曾國藩不失時機上瞭一道奏疏:“疆吏以城守為大節,不宜以僚屬之一言為進止 ;大臣以心跡定罪狀,不必以公稟之有無為權衡”。
曾國藩上疏的時機拿捏得非常巧妙,如果這個節骨眼上得罪瞭曾國藩,想到如狼似虎的湘軍,兩宮太後也都要皺一下眉頭。
這相當於對何桂清的死刑宣判。
至此,何桂清“斬立決”,就此定議。

胡雪巖的努力失敗瞭,但不代表他沒有能力。實際上,他的努力相當成功,從恭親王奕訢和吏部尚書祁寯藻等重臣,都打算再給何桂清一次機會,將“斬立決”改為“斬監侯”,也就是死緩,再找機會營救。
隻是最後曾國藩一道致命的奏折壞瞭事。
我們前面講瞭這麼多胡雪巖,給人感覺他似乎是個奸商,隻會乘國傢之危,發國難財。
實際完全不是這回事。
靠下等手段,賺一些昧良心的錢,這樣的格局未免太小,這樣的胡雪巖是無法做大的。胡雪巖能成為首富,靠的還是自己的頭腦和為人。
生意場上八面玲瓏,生意之外,他的為人更值得稱道。
發財瞭,總要回報社會,胡雪巖毫不吝嗇,樂於慈善,他經常為貧苦百姓免費施粥,施藥,撫平戰爭創傷,他開辦的胡慶餘堂,現在還在營業。
對生意夥伴來說,胡雪巖是財神,對百姓來說,胡雪巖是大善人,這樣的人,哪裡會吃不開。
所以,即使何桂清死瞭,胡雪巖很快找到瞭更大的靠山——左宗棠。
和左宗棠聯手後,到瞭同治十一年,胡雪巖已經富甲天下,而且得到瞭官方認可,授江西候補道,賜穿黃馬褂,成為一個官商。
這就是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

胡雪巖的一生,是歷史上草根逆襲的典范,曲折離奇,跌宕起伏,貫穿瞭咸豐到同治年間,就是這段時期一部活生生的晚清史。
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我推薦一套高陽先生的《胡雪巖全傳》。
許多朋友喜歡讀曾國藩,胡雪巖當然比不上曾國藩。不過他們所處的是不同的層面,曾國藩已經被捧得很高,對許多人來說,胡雪巖這樣的人物更接地氣,更加真實,他的為人處世,思考方式,很多都是我們能夠在生活中借鑒的。
比如,胡雪巖有個“幫人打傘”的故事非常出名。
一次,杭州當地一位知名的佈料商出瞭點事,急需一筆周轉資金。他找到胡雪巖,要把房產以低價2000兩銀子賣掉,胡雪巖不動聲色,安排手下搞清楚事情真假後,第二天跟佈商攤牌,按照正常價5000兩收購,並強調,隻是代為保管,以後佈商挺過瞭難關,隨時可以來贖回。
雖然胡雪巖富有,但面對3000兩銀子的差價,也不是誰都可以視而不見的,有這樣的智商和情商,才是他能從一個小夥計白手起傢,做到天下首富的根本。
但是,胡雪巖的下場又是非常慘烈的。最後,他在一場中外商戰中破產,數千萬傢產付諸流水,在貧恨中抑鬱而終。
水滿則溢,小有名氣乃至出人頭地後,難免不成為目標,如何屹立不倒,又是一門學問,胡雪巖的結局,也能給我們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