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晚清時期出現一個同治中興 晚清為什麼還很快的滅亡瞭

晚清時期出現一個同治中興 晚清為什麼還很快的滅亡瞭

時間:2020-02-29 09:40:3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還不知道:晚清中興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晚清的時候,從1862年到1874年,中國歷史上出現瞭一個十多年的“同治中興”。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出現瞭“中興”,必然會帶來盛世,整個王朝將會由此往前延續很多年,但是,清朝晚期的時候出現瞭這樣一個“同治中興”,國傢卻很快就滅亡瞭。這是怎麼回事呢?

(慈禧聽政)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在“同治中興”中,有什麼變化。

其一,慈禧確立瞭領導權。由於同治是小皇帝,又由於慈安皇後不太管事。因此,在這個階段,基本確立瞭慈禧的領導權,慈禧太後逐漸成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國傢做到瞭政令統一。

其二,漢人官員逐漸走上最高政治舞臺。由於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及回民叛亂中的優異表現,包括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在內的一大批漢人官員走上瞭清朝最高的政治舞臺,和滿人官員分庭抗禮。改變瞭滿人官員在朝廷中一枝獨大的局面。

其三,洋務運動在中國興起。由於在對外國列強的戰爭中,清政府看到瞭自己武器的落後,因此以奕訢、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為代表,大力展開“洋務運動”,讓中國的近代工業興盛起來。並且因此收留瞭不少流民,解決瞭很多人的吃飯問題。

其四,加大科舉力度吸納瞭不少民間有才之人。由於洪秀全因為科舉失敗,揭竿而起的事實,因此,清政府在平定瞭太平天國運動以後,加大瞭科舉考試的力度,把更多的人吸納進來,讓整個社會的怨氣得到瞭較好的疏解。

因為有以上一些措施和做法,因此使得清政府在那一段出現瞭短暫的和諧安寧,似乎出現瞭復興的景象。

(中興大臣)

但是,“中興”以後,清朝卻不斷受挫,一瀉千裡。因此,讓人產生懷疑,這個“中興”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中興”以後,清朝反而更衰瞭呢?

有人說,所謂“中興”,其實是虛構的。是慈禧太後以及李鴻章之類的大臣為瞭籠絡人心,哄騙全國人民的。

誠然,慈禧太後與李鴻章等大臣,確實會大肆宣揚這個“中興”。因為對於慈禧來說,那是她“垂簾聽政”的政績。為瞭她能夠繼續“垂簾聽政”,確實需要這樣做。對於李鴻章等漢人大臣來說,也是需要大肆宣傳的,因此這是整個清朝時期,漢人大臣第一次主宰朝廷。他們需要表達漢人很厲害,很管用,比滿人大臣管用,這也符合他們的心理。

不過,這個說法卻抹殺不掉,在那一段時期,清朝確實出現瞭一段短暫的和諧蓬勃。雖然比較微弱,但至少是一個反彈。那麼,既然那時候已經出現瞭好的局面,後來清朝為何惡化得那麼快呢?

我認為,恰恰是這一個“中興”的狀況,加速瞭清朝的滅亡。為什麼說呢?

首先,我們要看看,這個“中興”,究竟“中興”瞭什麼?

(洋務運動)

從上面的列舉,我們大致可以發現,“中興”實際上包括瞭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

在政治層面上,就是造成瞭慈禧的一傢獨大。而且這種一傢獨大,還在往極端方向發展。特別是同治皇帝早死,以及慈安太後越來越邊緣化,以至於後來莫名去世以後,整個朝廷,就完全到瞭慈禧的手裡。一傢獨大,確實可以保障政令暢通。但是卻也因此造成獨斷專行,造成思想僵化和武斷。在西方逐漸走向民主的同時,中國走向獨裁,政治方向是相反的。

曾國藩、李鴻章等漢人的上臺,確實是一個新變化。但是這個新變化,隻是滿漢之間的人員變化,並沒有帶來思想變化。尤其是曾國藩,大力提倡在當時來說,較為封閉落後的儒傢文化,他也成為儒傢的“聖人”。這對當時的中國,不是好事,反而是壞事。

在經濟層面,清朝實施“洋務運動”。但是這個“洋務運動”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連李鴻章都說,中國與西方人比,就是武器落後,其它方面都比西方人先進。這個認識顯然是極為狹隘和落後的。在這種思想指引下,洋務運動最終隻是小敲小打,並沒有引起經濟上革命性的變化。而且由於制度的腐敗,大量財物流入貪腐者的腰包,並沒有給國傢帶來什麼幫助。

在文化層面上,當時在科舉制度上的加大力度,雖然說搜羅瞭不少人才,但這些人才,並不是對社會發展有幫助的“英才”,反而是在科舉杠桿的指導,搜羅瞭一些維護舊制度舊秩序的腐朽之才。靠這樣一些人,怎麼能夠推行社會往前發展呢?

所以,短暫的“中興”,其實是把清朝往更加相反的方向推動瞭。清朝後期怎麼能不急速往後下滑呢?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