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皇帝的存在對政局有什麼影響?為什麼溥儀能受到保護?
今天小編給大傢準備瞭:末代皇帝溥儀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亡國之君都不會有好下場。
不會有好下場,道理很簡單,因為亡國之君是一個重要的符號。首先他本人就對亡國一事非常不滿,畢竟祖宗的基業,在他的手上葬送瞭,誰也沒有臉下去見列祖列宗。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復國。其次,會有非常多的人擁戴他復國,或者以他為借口復國。畢竟他的身邊有很大的利益集團,他倒下瞭,這些利益集團的利益就失去瞭,他們不甘心。還有一些人,為瞭自己的利益,也會假借亡國之君的名頭,借機鬧事。
所以說,留下這個亡國之君,也就意味著增加一分危險。

(溥儀舊照)
既然如此,當年袁世凱為什麼要留下溥儀呢?
是不是溥儀沒有上面說的危險呢?
顯然不是的。實際上,溥儀本人一直對他退位之事非常不滿,同時,也有不少人借他的名頭鬧事。
說他非常不滿,後來的很多事實已經證明。尤其是他不惜當漢奸,也要出任偽滿洲國皇帝,就是他心中一直心存復國夢的表現。說有不少人借他鬧事,此話也並不假。比如張勛就曾試圖借他復辟。日本人本來與他沒什麼關系,為瞭更容易地侵略中國,也想借他的名頭,借老百姓對皇帝的迷信,借滿清在東三省的根脈,扶持他當皇帝,收買人心。
總之,溥儀作為一個不安定的危險分子,和其亡國之君是一模一樣,並沒有什麼兩樣。
既然如此,當初袁世凱接管清政府的時候,為什麼不但不殺溥儀,而且還給予溥儀優厚的待遇呢?

(袁世凱舊照)
是因為袁世凱不敢殺溥儀嗎?
當然不是的。當初袁世凱憑借自己手中掌控的兵權,控制瞭朝廷。他要殺溥儀,再簡單不過瞭。而且,他還可以借殺掉溥儀,聲討清王朝的罪責,在全國引起大傢的擁戴支持。畢竟中國近代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就是拜清朝所賜。而清朝統治者對漢人來說,又是異族。同盟會當年就提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樣的口號,並以此口號聚集人心。袁世凱也完全可以這樣做啊。這樣做不但消除瞭隱患,還聚集瞭人心,他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有人說,這是因為當時清王朝解體的時候,來得非常突然。並不是通過長久的戰爭,把清王朝打敗的。而是因為武昌起義之後,全國各地的督撫們就擁兵自重,紛紛宣告獨立。也因此,有很多人手中掌控著大把大把的軍隊。而這些督撫們,實際上很多是清朝的支持者。如果在那時候,袁世凱屠殺清皇室,殺掉溥儀。那麼,這些督撫們,必然借機鬧事,起兵反抗袁世凱。到時候,袁世凱可能就自顧不暇瞭。

(張勛舊照)
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不過,這樣的事情不一定發生。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清朝末年和其它王朝末年,在政治生態上,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近代中國,確實是清朝統治時期變成這樣的,一般的老百姓,在心裡對清朝是有仇恨的。二是當時經過輿論的宣傳發酵,“共和”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大傢都覺得帝制在中國是不合適的,是不能支持的。
如果某個督撫打著為清王朝報仇的名義,討伐袁世凱,他已經得不到大傢的支持。當年張勛曾經搞過復辟的鬧劇,他僅僅在京城呆瞭12天就被攆出去瞭。為什麼會這樣?就是“恢復帝制”這樣的借口,得不到支持的表現。
既然如此,袁世凱殺溥儀,也就是沒有問題的。那麼,他為什麼不殺呢?
我認為,袁世凱之所以不殺溥儀,實際上,他是暗藏瞭一著後手。什麼後手呢?
實際上,袁世凱雖然推翻瞭清政府,雖然當瞭民國總統。但是,由於他本人是從舊軍閥長大起來的,他的整個官僚生涯,都是在清王朝裡度過來的。因此,他的所有思想,其實都是停留在舊時代。那些所謂的“共和”,在他那裡,顯然是找不到共鳴的。他一門心思想做的,就是要當皇帝。
如果把溥儀給殺掉,他要找的理由,隻可能是反對帝制,清除帝制的遺毒。除瞭這個,他找不到更好的理由。而如果他以這個為理由殺掉溥儀,便意味著,他將來不可能再“順應民意”,恢復帝制當皇帝瞭。
所以,無論如何,袁世凱必須把溥儀保護起來,給他最好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