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和竇武都是大將軍 為什麼就是鬥不過官宦
很多人都不瞭解竇武和何進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前言:
竇武是漢桓帝的老丈人,也是漢靈帝的外公,同時兼任著大漢朝大將軍的職務。這個職務比較特殊,一直以來都是由漢朝皇帝的外戚親屬來擔任,已經成為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大將軍手握天下權柄,是除瞭皇帝以外的帝國第二人。可是竇武卻在誅殺宦官這件事上吃瞭癟。竇武和陳蕃這兩個朝中重臣雙雙被宦官滅族。
何進是漢靈帝的大舅哥,他妹妹嫁給瞭漢靈帝,所以何進也因此榮升為大將軍。漢靈帝去世以後,何進以大將軍的名頭,執掌天下權柄。
這麼一位權傾朝野的人,也打算對宦官動手。何進沒有吸取竇武的前車之鑒,還沒下手,何進的腦袋就已經被宦官們扔出瞭宮墻外。

01竇武和何進都是大將軍,他們是如何跟宦官鬥的呢?
竇武打算清除宦官,主要是因為宦官作惡多端,幹預朝政。這個時候竇武把自己的傢人都安插到瞭朝中做官,他們自己也逐漸成為瞭帝國的核心人物。
時機成熟以後,竇武發起瞭對宦官的進攻。他上奏太後,揚言要誅殺宦官。可是宦官們自己有一套說辭,他們的解釋很簡單:宦官制度,自古有之,難道僅僅因為某一些人的錯誤,就要取消宦官制度嗎?
武既輔朝政,常有誅剪宦官之意,太傅陳蕃亦素有謀。時共會朝堂,蕃私謂武曰:“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自先帝時操弄國權,濁亂海內,百姓匈匈,歸咎於此。今不誅節等,後必難圖。”武深然之。蕃大喜,以手推席而起。---《後漢書》
太後一時之間拿不定主意,而竇武這個時候開始瞭搖擺不定的態度。於是這件事就被擱置瞭下來,長達三個月的時間,誰也沒有給出一份標準答案來。
可這三個月,卻給瞭宦官們充足的準備時間,等到竇武再次想要剿滅宦官的時候,宦官早就已經做好瞭充分的準備。
宦官利用自己長期在皇宮的優勢,和宮中禁軍之間處理好瞭關系。這就直接導致瞭竇武帶人進宮的時候,直接遭遇瞭禁軍的鎮壓。最終竇武兵敗,宦官掌控瞭局勢。
何進的情況也比較類似,他妹妹是太後,他作為大將軍也想要把宦官給剿除瞭。可是這件事還是提前泄露瞭出去,宦官們都知道何進要動手瞭。
進素知中官天下所疾,兼忿蹇碩圖己,及秉朝政,陰規誅之。袁紹亦素有謀,因進親客張津勸之曰:“黃門常侍權重日久,又與長樂太後專通奸利,將軍宜更清選賢良,整齊天下,為國傢除患。”進然其言。---《後漢書》
這個時候太後忽然召他進宮,他身邊的人都奉勸何進不要進宮。可是何進比較自大,他認為自己是堂堂大將軍,宦官不敢把他怎麼樣。
結果宦官們早就埋伏在瞭宮中,何進進去以後,立刻就被宦官給殺瞭。他鎮壓宦官的行動還沒開始,宦官就已經打贏瞭這一仗。

02竇武和何進為何都要針對宦官?
宦官在我們的印象當中,那就是不起眼的小角色。服侍皇帝的人,能夠有什麼地位和權力呢?可是東漢的宦官完全不是這個樣子。
東漢的宦官長期掌控著朝局,一直以來都是大權在握,這是非常特別的事情。因為宦官跟太後、皇帝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所以他們比較容易得到太後和皇帝的信任。
有瞭這兩位帝國頂尖人物的信任,那宦官自然就可以掌控朝局瞭。既然宦官想要插手朝政,自然就得罪瞭大將軍。
西漢時期,大將軍就是說一不二的那種人,尤其是霍光時期,權傾朝野。可是到瞭東漢,大將軍則遭到瞭宦官的掣肘。
明旦悉軍闕下,與武對陣。甫兵漸盛,使其士大呼武軍曰:“竇武反,汝皆禁兵,當宿衛宮省,何故隨反者乎?先降有賞!”營府素畏服中官,於是武軍稍稍歸甫。自旦至食時,兵降略盡。武、紹走,諸軍追圍之,皆自殺,梟首洛陽都亭。收捕宗親、賓客、姻屬,悉誅之,及劉瑜、馮述,皆夷其族。---《後漢書》
所以說與其說大將軍是在針對宦官,不如說大將軍是在跟宦官爭奪朝政的權力。換句話說,大將軍是在跟宦官爭奪太後和皇帝。
東漢的大將軍基本都是太後的外戚力量,所以他們都是皇帝和太後的親戚。本身他們跟太後、皇帝的關系更好。
可是宦官們在長期服侍太後、皇帝的過程中,逐漸跟他們建立瞭良好的信任關系,也就逐漸取代瞭大將軍在他們心目中的位置。
所以說竇武、何進這些大將軍,想要重新奪回在太後和皇帝心目中的那種關系,必然是要跟宦官開戰的。
很可惜的是,宦官每天跟太後、皇帝生活在一起,而大將軍卻隻能在朝堂上跟他們在一起,相比之下,大將軍不可能在這方面競爭得過宦官。
於是大將軍便要用武力徹底消滅宦官集團,用這種強有力的辦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現實嗎?

03太後、皇帝根本離不開宦官,註定瞭大將軍會失敗。
宦官的存在,其實自古有之。因為皇宮內部需要這些人來完成各種工作,宦官之所以吃香,那是因為他們的不可替代性。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太後、皇帝的日常起居,都需要這幫人來伺候著。他們幾乎充斥在太後、皇帝的每一天生活當中。
大將軍天真地認為,他們可以完全除掉宦官集團,這件事根本就不現實。因為太後可以離開大將軍,卻萬萬離不開這幫宦官。
而太後母舞陽君及苗數受諸宦官賂遺,知進欲誅之,數白太後,為其障蔽。又言:“大將軍專殺左右,擅權以弱社稷。”太後疑以為然。---《後漢書》
就算大將軍跟太後之間是父女、兄妹關系,也無法替代宦官在太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試想一下,大將軍如果成功瞭,那麼宦官將會被全部誅殺,太後、皇帝未來的生活,該由誰來照顧呢?
其實宦官向竇武求饒時的理由非常正確,因為一兩個人的錯誤,就要徹底裁撤宦官這個職務,這是不合理的。其實宦官也就是在爭取一個活下去的機會而已。
所以大將軍想要徹底鏟除宦官這個集團,這是不對的。宦官提出來的要求也很簡單,隻是清除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瞭。可惜大將軍們不答應,結果隻能魚死網破瞭。
大將軍為瞭權力對宦官統轄獨守,宦官們為瞭生存,隻能奮起搏鬥。其實孰強孰弱大傢一目瞭然,可結局卻讓人大跌眼鏡,大將軍幾乎全部失敗。
所以說不要小看一個人的求生欲,真正把人逼到瞭極點,他們還真的什麼都幹得出來。宦官此刻正是被激發瞭這種求生欲,兩次的情況都一樣。

04為什麼宦官每次都能擊敗大將軍呢?
宦官手裡要兵權,還真的沒有大將軍大。可以說大將軍是統領天下兵權的大元帥,實力自然是比宦官強大千百倍。
可是每次大將軍都被宦官給誅殺瞭,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宦官有兩個先決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宦官始終都在皇宮內部,這個地方不是什麼兵馬都能闖進來的,畢竟皇帝和太後,跟宦官都住在一起。第二個條件是宦官手裡掌握著禁軍。禁軍是保護皇帝的重要軍隊,他們人數在千人左右,足以維持皇宮內部的安定。你竇武或者何進要想收拾宦官,總不能把人傢叫出來收拾吧?這幫人可不是傻子,所以說他們必須要帶兵進宮收拾宦官。
讓等詰進曰:“天下憒憒,亦非獨我曹罪也。先帝嘗與太後不快,幾至成敗,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傢財千萬為禮,和悅上意,但欲托卿門戶耳。今乃欲滅我曹種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內穢濁,公卿以下忠清者為誰?”於是尚方監渠穆拔劍斬進於嘉德殿前。 ---《後漢書》
這麼一來就出現瞭一個問題,帶多少兵馬?帶的少瞭怕抵擋不住宦官們的反攻,帶的多瞭,皇宮內部則會陷入一片恐慌,而且士兵到瞭皇宮以後,極有可能引起騷亂,到時候他們控制不住局面可就玩完瞭。
於是乎竇武隻能帶和禁軍旗鼓相當的人馬進宮,他們是來殺宦官的,可不是來造反的。於是宦官利用禁軍拼死抵擋大將軍的人馬。
相比之下,禁軍是占據一定優勢的:
首先禁軍非常熟悉皇宮內部的地理環境,他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占據上風。其次禁軍作為皇傢軍隊,士兵的素質那都是相當高的,畢竟是要保衛全國權力核心人物,自然不敢大意。由此可見,大將軍失敗,其實已經是必然的事情瞭。

05曹操知道宦官的優勢,所以他不會讓這種事情出現。
曹操後來也做到瞭類似大將軍的位置,是大漢朝的丞相,掌握天下權柄。這個時候他也會面臨相同的問題嗎?
宦官集團敢於向曹操動手嗎?其實這一點絲毫不用擔心。因為曹操知道整件事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所以他從根源上就已經切除瞭所有的可能性。
整件事最大的病癥其實就出在皇帝和太後身上,因為太後和皇帝縱容宦官,這才導致瞭宦官驕縱跋扈的局面。
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後漢書》
而漢獻帝劉協,他在位的時候,是沒有太後瞭,所以隻有他有可能親近宦官。不過很不幸的是,漢獻帝手裡絲毫權力都沒有,甚至連個國傢象征都算不上瞭。
就算是他親近宦官,那他手裡也掌握不瞭禁軍的軍權,因為禁軍全部都是曹操的人。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也就是說大漢王朝其實就是一個空架子,從裡到外,全部都是曹操的地盤。
就算宦官們有什麼小心思,那他們也沒有任何權力跟曹操爭鋒。曹操為什麼能夠如此有先見之明呢?主要原因是曹操經歷過宦官幹政的局面,他清楚怎麼做才能徹底解決宦官的問題。
當年何進就是不聽曹操和袁紹的勸阻,所以才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在漢獻帝時期,曹操做過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殺瞭伏皇後,第二件事就是誅滅董國舅。
其實這兩件事所牽連的人,那是相當多的,也就是把皇宮內部重新做瞭一次大清洗。因為任何人都有靜極思動的情況出現,隻有重新洗牌,才能夠再次營造出權力收歸己有的局面。

總結:皇帝是帝國核心,控制好他就掌控瞭一切。
竇武和何進一直以來所針對的對象都是宦官,其實他們隻是看到瞭事情的表象,真正讓宦官掌握權力的人,那就是皇帝本人。
不管皇帝年幼與否,隻要他們還是帝國的象征,那至少是有資格調動禁軍的。因為這幫禁軍不是你大將軍養著的,也不是宦官們養著的,他是皇傢養著的。
所以宦官可以輕易調動禁軍,還不是因為有皇帝的授權嗎?竇武跟何進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味地去針對宦官,自然是舍本逐末,抱薪救火瞭。
曹操從一開始就杜絕瞭這件事:禁軍全是他的人,而且隔一段時間,就進行一次大洗牌。甚至到後來連皇後都是他的女兒,這是為瞭方便漢獻帝死瞭以後,太後掌權的局面出現。
參考資料:
《後漢書》
《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