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古代食鹽昂貴窮人一般都吃不起 買不起的話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

古代食鹽昂貴窮人一般都吃不起 買不起的話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

時間:2020-03-02 17:47:3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古代食鹽,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現今幾乎沒有誰買不起鹽,通常做菜時也會放鹽,有味道,而在古時,鹽販能靠著販賣私鹽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據50年代福建出土的煎鹽器具,可以瞭解到在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我國就有已經發現瞭食鹽,但古代食鹽昂貴,若買不起燒菜用什麼替代?可能會顛覆你的傳統認知。

相傳夙沙氏是制鹽鼻祖,《世本》記載:“夙沙氏,齊人也。”以及《千字文》中寫有:“夙沙煮海(為鹽)。”夙沙氏生活在濰坊壽光一帶,他非常聰明,特別擅長使用繩子結成的網捕捉魚類等。

夙沙氏每次出海捕魚,收獲都非常多,並且根據煮鹵制作的工序,發明瞭鹽,從而成為瞭產鹽部落首領,還是古代黃帝身邊的重臣,後世將夙沙氏尊為“鹽宗”。

而從鹽誕生起,王室就立有鹽法,周朝時期,“鹽人”掌管鹽政,管理各種用鹽的事務,到漢武帝時並開始明確規定,實行官鹽專賣,禁止私自販鹽,《史記·平準書》中記載,若是有人私自制鹽販鹽,將會被處以割掉左腳趾的刑罰。

晉代時期,私自煮鹽的百姓會判四年刑,官吏判兩年,除此之外,老百姓吃鹽也是有明確的規定,《管子》記載:“凡食鹽之數,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婦人三升少半,嬰兒二升少半。”

現今人們傢中常買的是無碘鹽,古時鹽的種類也不少,從顏色上分有:“絳雪、桃花、青、紫、白等”;從出處分有五種,即海鹽、 井鹽、堿鹽(刮取堿土煎煉而成)、池鹽、崖鹽(生於土崖之間)。

我國第一個鹽商則是春秋時魯國人猗頓,猗頓本是貧寒書生,聽聞陶朱公范蠡棄官從商,很快賺瞭大錢的事情,就投奔瞭范蠡。范蠡看猗頓生活貧困,人又真誠,並告訴他“子欲速富,當畜五牸(zì)”。

於是猗頓便通過畜養牛羊,慢慢就富足瞭起來,後來他又註意到瞭猗氏之南的河東池鹽,因此從事瞭池鹽的生產和貿易,還為此開鑿瞭山西地區的第一條人工運河,猗頓便成瞭一位十分有名的巨富。

古時,鹽商基本都賺得盆滿缽滿,並且官鹽專賣成為瞭官商剝削百姓的一種手段,負責的官員一層層下來都想要抽成,因此官鹽賣出的價格可不低。

《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明確記載有:“從前買食鹽時,沿海近場各縣每鹽一斤賣錢四五文至六七文不等,鹽少時亦賣有十五六文者。今革除商人後,沿海近場各縣俱系小民肩挑散賣,場鹽廣出,時每鹽一斤止賣二文半或三文半不止不等,較之從前實為大賤。”

苦的還是平民百姓,竟然吃不起鹽,那燒菜用什麼代替?盡管私鹽販賣,性命難保,但還是有不少商人賣起瞭私鹽,畢竟是賺錢的買賣,私鹽的價格就比官鹽低多瞭。

還有的地方則是私下銷售土鹽,便是堿鹽,味道並不是很好,但價格比其他便宜很多,如果實在窮得買不起任何鹽,一些窮苦的百姓會用到茅廁中石頭上的結晶硝等。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