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燭之武退秦之後秦軍不甘,再次前偷襲為什麼又退回來瞭?

燭之武退秦之後秦軍不甘,再次前偷襲為什麼又退回來瞭?

時間:2020-03-02 18:37:18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燭之武退秦後續,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交戰,最終是晉國贏得瞭戰爭的勝利,於是會合諸侯。但是讓晉國沒有想到的是,與自己打敗的楚國相交好的陳國,蔡國和鄭國的三國國君也都一同來瞭。其中,鄭國不僅與晉國結盟,居然還在私底下討好楚國,並且結盟,這樣做是非常不地道的。這被晉國國君知道瞭,自然很生氣,所以打算會合眾諸侯一起去討伐鄭國,大臣們的意思是對付鄭國而已,我們自己的兵馬已經足夠,那就不要再去打擾其他國。

晉文公覺得有道理,但是想起本國與秦國有約定,遇到戰事要站在一條線上共同出兵,所以其他國可以不去,但秦國必須要同他一起出兵。

【秦國出戰鄭國,燭之武巧妙退秦軍】

秦國國君知道瞭之後非常配合,因為自己正有想向東邊去擴張領地的想法,於是自己帶兵去瞭鄭國。晉國在鄭國方位的西邊方向,而秦國在東邊,於是把兵營紮在瞭東邊,兩國共同出兵人數又不少,所以陣仗很大。

鄭國的國君收到通知後有些慌張,就派瞭燭之武向前去跟秦軍交涉,想讓秦國國君退兵。燭之武跟秦國國君講瞭一通大道理,意思是鄭國與晉國之間的距離要比鄭國與秦國的距離近很多,所以當鄭國滅亡以後,晉國就會把土地據為己有,以此來擴大領地,相應的勢力也會擴大,當勢力擴大之後就有可能滅掉秦國,繼續擴大自己的領地,所以這對秦國來說很危險。

另外,如果秦國能夠放棄攻打鄭國,那以後秦國路過鄭國的時候,他們一定會全力接待。

秦穆公思考瞭一下,覺得他說的有道理,於是就放棄攻打鄭國,還派瞭人馬幫鄭國守住北門,帶著其他人回國。

【秦國趁晉國君病逝出兵討鄭】

晉軍知道以後肯定不會高興,有人提議直接消滅秦兵留在鄭國的人馬,晉國國君說秦國君對自己曾經給過幫助,所以不同意,那就能從另一方面下手,他們也跟鄭國拉近瞭關系,簽訂盟約。鄭國又和晉國結盟的事情被駐紮在鄭國的秦軍知道瞭,稟告瞭秦穆公。秦穆公雖然有怒氣,但是他不想惡化掉與晉國的關系,所以堅持忍讓著。

過瞭幾年,晉文公病死瞭,由他的兒子坐上瞭國君的位置,這時又有人提醒秦國國君要去攻打鄭國,理由是晉國的老國君剛剛死去,這個時候晉國是不會分心管別國的事情的,而且秦軍當時也有人馬留在鄭國可以裡應外合。

秦國公征求兩個老將軍的意見,老將軍的意思是秦國與鄭國之間路途太遙遠,一路風塵仆仆,到瞭也沒有精力去打仗,而且這麼浩浩蕩蕩的一路走下去,還害怕鄭國不知道嗎?但國君沒有聽取他的建議,繼續派人按照計劃偷偷的去瞭鄭國。

【鄭國“使臣”退秦軍】

在第二年的時候,秦軍到瞭滑國,這時有人上前將他們攔住,自稱是鄭國把他派來的,他是鄭國的使臣,說想要見秦國主將。見到後他說鄭國的國君已經知道秦國將軍要到鄭國來,

專門派他前來送上禮物,因為他們趕路太辛苦,他送上的禮物是四熟牛皮和十二頭活牛。秦國主將一看這種情況,鄭國已經知道他們的想法,還派人來迎接,說明已經做好瞭萬全的準備,那還談什麼偷襲呢?隻能收下禮物,並且告知他們隻是途經這裡,沒有想要去鄭國,然後就回去瞭。

【“使臣”弦高是販牛郎,機智救鄭國】這個自稱是使臣的人叫做弦高,其實這個弦高隻是一個販賣牛的,他是在路上看到瞭秦國軍隊,並且猜到瞭他們為何而來,如果這時再去稟告本國國君已經為時已晚,所以就急中生智,上演瞭這麼一出。與此同時,弦高也給鄭國國君送信說瞭情況,鄭國國君派人去查看守在北門的秦軍,發現他們已經做好瞭打仗準備,就下令將他們趕回瞭秦國,這些秦軍也知道發生瞭什麼事情,隻能連夜趕回秦國。

【後記】

通過這個事例,首先我們要明白,不論是一個國傢還是一個人,都要選擇一個陣營,並且堅持自己。如果像鄭國一樣既投靠晉國,又害怕秦軍,所以與秦軍聯盟,這樣立場不堅定,誰強攀附誰,一旦被雙方知道,雙方都不會再給予信任,這樣會落在一個更危險的境地。另外,在故事當中,弦高起到瞭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看出瞭秦軍的意圖,並且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分析出怎樣做才是最好的辦法,去找人給本國國君通風報信,另外自己也想到瞭辦法去阻攔秦軍,僅僅用瞭幾張熟牛皮和十幾頭牛就將秦軍勸返,平復瞭一場戰事,拯救瞭整國百姓,所以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事情,要冷靜的分析,並且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做出最保險的選擇,要相信自己,說不定就可以化解一場危機。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