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戰勝秦國秦國能迅速崛起,為什麼反之楚國卻一蹶不振?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秦國和楚國有何差異?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導語:李信軍敗,秦國能迅速崛起,為何楚國項燕一敗就再也撐不起來瞭,從發展形式和國傢制度入手,分析原因,制度不同,發展形式不同,國傢凝聚力也不同
戰國風雲,七雄爭霸,每個諸侯國都有一段強盛時期,最早的霸主魏國,後起之秀秦國,曇花一現的趙國,以及一直都很發達富裕的齊國,還有一個國傢,自從進入戰國時代後,它一直都是一個非常強勢的諸侯國,這個國傢就是楚國。
楚國對於整個中原格局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秦國在整個對外戰爭當中,一直都將楚國看作是一個強大的敵人,雖然楚國在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從來都沒有進行過任何一次完整的變法,但這個國傢的發展和它的實力卻是不容小覷的,就連十分強盛的秦國在面對它時都是如臨大敵。

秦國在對戰山東六國當中軍事實力最為強盛的趙國時,沒有舉國之兵;但在對抗楚國時,卻是集結瞭整個國內所有的兵力六十萬,這一點就足以看出秦國對於楚國的重視。
楚國是戰國時代領土疆域最大諸侯國之一
事實也是如此,楚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傢,從整個戰國時代來看,它都是個中原地區土地面積最大的諸侯國,它又地處南部的蠻夷之地,與國傢南部的各個小型諸侯國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楚國不僅有著非常強勢的實力,也是一個不容易一舉擊潰的國傢,因為它有廣闊的戰略縱深,後路實在是太多瞭,它能獲得的支持也比中原地區的國傢要多上很多;所以在對戰楚國的時候,秦國是打起瞭十二分的精神的。
楚國項氏重創秦國李信二十萬秦軍
而楚國也沒有讓人們失望,它在戰國末期對戰秦國的時,曾經取得過重大的勝利,在那場戰爭當中,楚國項氏一族帶兵打敗瞭李信的二十萬秦軍,讓秦國蒙受瞭自從發動滅國戰爭以來的最大失敗,而這一戰也成為瞭整個山東六國,在反抗秦國滅國戰爭的過程中獲得的最大勝利。

那場戰爭充滿瞭讓人們感到意外的地方,秦國遭受瞭如此重大的失敗,軍力損耗近二十萬,並且軍隊所帶有的幾乎所有的重型武裝裝備全部丟失,按理來說,秦國需要很大的一段喘息時機才能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
但事實並非如此,秦國實際上並沒有經歷多少喘息的機會,就由王翦帶領舉國之兵六十萬南下滅楚,當王翦一舉擊潰楚國軍隊的時候,楚國卻再也沒有瞭翻身之力,它再也聚集不起整個國傢的實力來對抗秦國,隻能夠任由國傢潰敗下去。
秦國失敗能夠迅速崛起,為何楚國失敗卻再也撐不起來?
那麼為什麼秦國在蒙受失敗的時候,可以迅速的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甚至這兩次戰爭之間並不需要過多的喘息機會,而楚國在面臨一次重大失敗之後就再也爬不起來瞭呢?這到底是由什麼樣的因素決定著呢?我們今天就來重點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秦國和楚國在戰爭當中所表現出來的差距到底是因何而至?
秦、楚兩國內部發展形式不同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兩個國傢內部的發展形式和性質不同;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在整個國傢內部形成瞭一套非常完整的發展體系,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是有著良性循環存在的,這種良性循環以安定的法治基礎作為支撐,讓秦國的國傢內部不需要完全依靠人來治理,也就等同於給予瞭它一個非常穩定的行政發展環境。

秦國發展有法治支持,能夠迅速恢復軍事戰鬥力
有瞭法治的支持,無論是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上面,還是在商業的發展上面都有瞭明確的框架,因此,整個國傢內部的經濟發展是有條不紊的;有瞭強盛的經濟發展基礎,它的軍隊就有瞭強大的後盾,無論是重型裝備的建立上面,還是軍隊的後援補給上面其實都是有恃無恐的。
它的國傢內部發展循環,可以讓它在蒙受失敗的時候,迅速地組織起更大規模的生產,從而在短時間內重新武裝起一支軍隊;而在軍事上面,除去對於單個士兵的訓練之外,它還給予士兵足夠的獎勵,讓他們有著堅定的作戰心思,提高他們對於戰爭的積極性,秦軍本身的素質就非常高,當秦國能夠迅速地完成關於裝備建設時,一隻所向披靡的秦軍實際上就形成瞭。
因此,在李信的軍隊面臨失敗之後,秦國依舊可以利用強大的發展循環,重新建立起一支更加龐大的部隊,它可以幾乎不用喘息的機會,就發動更加大規模的戰爭。
楚國內部發展沒有形成良性循環,百萬軍隊有水分
但楚國所面臨的狀態就完全不一樣瞭,楚國國傢內部的發展是有著非常大的阻礙的,無論是哪一個方面的發展環境,都不是十分的友好,它既不能在經濟上給予強大的支持,不能夠提供給軍隊非常先進的武裝裝備。同時,楚國軍隊的作戰實力和士兵的素質,也完全沒有辦法與秦國相提並論。

事實上,在那個時候,楚國真正有作戰實力的不過就是江東項氏一族而已,除去瞭這部分軍隊之外,楚國能拿得出手的有強大作戰實力的部隊其實少之又少,因此,楚國雖然號稱是百萬軍隊,但這百萬裡面還是有著非常大的水分的。
秦國是初期的君主制,楚國是分治制,兩國性質不同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兩個國傢的國傢性質不同;其實在戰國末期的時候,秦國已經形成瞭一套封建發展體系,君主的權利得到瞭很好的鞏固,整個國內沒有大貴族的阻攔,雖然軍權並沒有在後世時那麼集中,但它與楚國之間的差距也是很難彌補的。
君主制的秦國實行法治,有利於戰爭機制
秦國所實行的法治政策與它形成的君主制的雛形,讓它能夠很好地統一整個國傢的內部力量,在發動滅國之戰的時候,幾乎是全民參與的,也就是說,整個國傢可以很好地形成一個整體,所以秦國的軍隊或者說國民是很容易動員起來的。無論是生產發展還是軍隊作戰,它都能夠有條不紊的進行,這正是良好的國傢性質和基礎政治制度所帶來的好處;可是楚國在這一方面確實完全比不上秦國。

楚國國內權力不集中,無法有效發動全民戰爭
我們都知道,楚國是一個崇尚分治制度的國傢,在分治的制度影響之下,楚國國內其實是四分五裂的,它有多個強大的貴族把持著國內的朝政,每個貴族之間即統一的效忠於整個楚國,也因為自身的利益而處在彼此的對立面,讓楚國並不能夠很好地統一在一起。
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貴族願意為瞭抵抗秦國的軍隊,而奉獻出整個傢族的力量,更簡單點來講,就是當時的楚國面對的其實是兩種敵人,一個是來自外部的秦軍,另一個則是來自楚國內部的貴族力量。
楚國內部的貴族掌控楚國絕大部分的國傢力量,同時也分散瞭大部分的國傢權力,說白瞭,它們其實才是整個楚國的掌控者,楚王對於整個國傢的掌控,要受到它們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所以在發生戰爭的時候,楚王依舊不能夠越過貴族直接統領整個國傢,也不能將整個國傢的實力真正的積蓄在一起。
畢竟貴族之間,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有著利益爭端的,它們其實就如同迷你版的諸侯國,用哪一個傢族的勢力去對抗秦國的軍隊?哪一個傢族又要出錢出力?各大傢族在戰爭當中又能夠得到什麼保障?這些都是楚國的貴族需要去衡量的問題。

楚國凝聚力不強,不適合持久戰
所以,楚國的整個國傢實力是不可能凝聚在一起的,在這樣的基礎上自然不能夠與秦國相提並論;其實楚國之所以能夠在對戰李信的時候取得勝利,就是因為個大貴族還有能夠爆發的力量,在面對國難的時候,它們還能夠暫時的放下恩怨進行聯合。
可是,長此以往下去,所牽扯出來的就不再是一時之間的利益,而是幾個大貴族幾百年來的恩怨,因此,在王翦采取長期對峙的戰法的前提之下,在它們取得過一次勝利的驕傲之下,楚國的懈怠其實是必然會發生的。
一個大貴族在不面對戰爭時依舊會進行掣肘,依舊會產生利益上的紛爭,因此楚國的那種實力上的凝聚隻是短暫性的,並不是這個國傢真正有這樣的實力,而是一個國傢臨時凝聚在一起所帶來的優點,當這種凝聚和聯合土崩瓦解的時候,楚國這個國傢也就潰散瞭。因此,從基礎的政治制度上來講,楚國的實力自然是比不上秦國的。
楚軍戰勝秦國李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第三個原因,是因為楚國的獲勝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偶然性,並沒有傷到秦國的根基。我們上面說的,楚國是一直奉行分治政策的國傢,這就讓它在對戰李信的時候,多瞭很多的偶然因素,世傢大族能夠暫時地放下各個傢族之間的恩怨,並且由各大貴族當中軍事實力最為鼎盛的江東項氏一族統兵作戰,不僅是提高瞭楚國軍隊的士氣,同時也是各大世傢大族底氣的一種展示。

李信軍事實戰經驗不如王翦
但每一個貴族都下血本的時候,楚國所能夠在瞬間爆發出來的戰鬥實力是不容小覷的,同時,李信隻是秦國的一個年輕將領,他雖然在伐楚的戰爭之前有著不少的功績,但如果真的從軍事實力來講還是上不成熟的,比王翦這樣的老牌強將還是欠缺一部分實力和經驗的,它在作戰的時候,並沒有采取秦國軍隊非常擅長的重型武裝部隊對抗的方式,卻錯誤的估計瞭戰場的形勢而放棄瞭秦軍最大的優勢,放棄瞭那些能夠帶給秦軍去巨大利益的重型裝備,選擇瞭輕兵前進。
同時,秦國的軍隊南下滅楚又屬於長途奔襲作戰,能夠獲得的後援補給自然比不上楚國及時。雖說那個時候秦國非常的發達,但兩個國傢之間的交通情況還是不容樂觀的,一個遠離傢門口作戰,另一個卻處在傢門口作戰,兩方軍隊在戰爭環境上面所面對的就不一樣。
李信恰好遇到楚軍凝聚力最強時期
而且李信恰好遇到楚國恰巧凝聚起來的那個點發動的戰爭,因此他的失敗是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的。後來王翦帶兵時所等待的是一個契機,是一個楚國的世傢大族再一次步入掣肘的時機,到那個時候,楚國軍隊所歸屬不同傢族的不同勢力就會發生分裂,整個隊伍就不再是能夠完全歸順項氏一族統治的部隊瞭,而成為瞭為世傢大族掣軸爭取利益的工具。

在這一情況之下,楚國軍隊的戰鬥實力自然不能完全的發揮出來,同時所帶兵的項傢本身就是一個大貴族,如果戰爭一旦勝利那麼它的實力便會凌駕在其它傢族之上,所以深處幕後的大貴族們既想取得擊退秦軍的勝利,同時又在想方設法的削弱項氏一族的兵力。
所以說,那時的楚國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國傢,在矛盾的政治環境指導之下,整個國傢內部的發展和反擊也會出現很大的漏洞,楚國的懈怠是必然的,瞬間的凝聚其實是偶然的,這也說明瞭楚國最後因為疏忽大意而經歷的失敗並不值得人們同情。
討論
筆者認為,秦國這個國傢是擁有著強大的國傢發展循環的,所以它能在經歷戰爭失敗之後,能夠迅速的再發展再武裝,從而發動更大規模的滅國之戰,這就說明其實楚國的那次勝利隻是阻擋瞭秦軍繼續南下的腳步,並沒有真正擊垮秦國的國傢實力,秦國依舊在後方有條不紊發展,並沒有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
但王翦帶領軍隊攻打楚國的時候,不僅是打敗瞭楚國的軍隊,楚國最能帶兵的項燕也被擊殺在戰場上,項梁不知所蹤,士兵死傷過半,老氏族們一看這樣的情況直接選擇瞭投降,這也讓楚國沒有卷土重來的可能性;同時,它的國傢實力也沒有給它卷土重來的實力,因此,它經歷一次失敗就再也爬不起來瞭。

綜述
筆者認為,兩個國傢在面對戰爭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狀態,其實都有它的必然因素存在;對於一個國傢來講,戰爭比的是整個國傢的總體實力,從行政的穩定性到經濟的發達程度以及軍隊的作戰實力,綜合國力是戰場上影響戰局的主要因素。
楚國雖然瞬間爆發出來的作戰實力強大,可是它卻不具備這一個良性發展的循環支撐,就像一股煙花一樣,綻放的那一瞬間確實非常華麗燦爛,可是綻放過後卻是永恒的凋零;而秦國雖然沒有煙花綻放時的絢麗多彩,卻如同一顆常青樹一般有著盎然的生機。
因此,這兩個國傢如果單純的比爆發力的話是不相上下的,可是在滅國之戰這種需要多方面實力進行比拼的時候,楚國自然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這也告訴我們,在整個國傢的發展過程當中要統籌兼顧,各方面的實力發展都不能落下,也不能忽略在發展過程當中的任何小細節,否則再進行整體對抗的時候必定會吃大虧。
事實上,如果楚國從一開始就像秦國一樣立志於改革創新的話,憑借著它的地大物博,憑借著它的廣闊疆域,可能最終的統一就是由它來完成而沒有秦國什麼事瞭。所以說,國傢綜合實力的發展對於一個國傢的命運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