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裡視帶兵打仗一敗再敗,一生隻打贏過一場仗卻讓秦國列入霸主之位!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百裡視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春秋戰國歷史正式開啟。在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形成瞭春秋五霸。不過,針對春秋五霸具體是哪五個諸侯國的君主,目前還是存在多種說法。其中,司馬遷在《史記》給出的觀點: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就秦穆公來說,生卒年(?—前621年),嬴姓,名任好。又作秦繆公。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謚號穆。

對於秦穆公來說,之所以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和齊桓公、晉文公相提並論,主要還是因為稱霸西戎。進一步來說,秦穆公之所以能稱霸西戎,離不開一位常敗將軍。這位武將一生隻打瞭一次勝仗,卻奠定瞭秦國的霸業,讓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一
首先,此人就是孟明視,也被稱之為百裡視。孟明視(生卒年不詳),薑姓,百裡氏,名視,字孟明,史稱孟明視,春秋時期虞國(今山西平陸縣)人,秦相百裡奚之子,秦穆公的主要將領。百裡視,即孟明視,他的父親是百裡奚是秦國大臣。在百裡奚等人的治理下,秦國的國力增強,這讓秦穆公有瞭和晉國爭霸的底氣。特別是晉文公去世後,秦穆公於公元前628年拜百裡視為大將,西乞術、白乙丙為副將,從而進攻晉國的盟國鄭國。

此戰,因為百裡視誤以為鄭國已經有瞭準備,所以不敢再攻打鄭國,可是又怕回去無法向秦穆公交差,就順手滅瞭滑國,搶瞭不少玉帛、糧食等。但是,在百裡視率軍班師回朝的過程中,卻在崤山地帶(今河南陜縣東)遭到瞭晉軍的埋伏。在崤之戰中,不僅秦國大軍損失慘重,百裡視和西乞術、白乙丙兩名副將也做瞭俘虜。
二
由此,對於百裡視這位秦國武將,第一次出征就吃到瞭敗仗,還導致自己成為瞭晉國的俘獲。當然,晉國因為暫時不願意和秦國徹底,所以放回瞭百裡視等人。百裡視等人回到秦國後,秦穆公不僅沒有懲罰他們,反而自己攬下瞭責任。對此,在筆者看來,百裡視這位武將之所以能在最後一雪前恥,顯然和他碰到瞭寬宏大量的秦穆公存在直接的關系。

如果換做秦國的其他君主,百裡視在崤之戰後,可能就不會有繼續領兵的機會瞭。公元前625年,百裡視要求秦穆公發兵去報崤山之仇。秦穆公答應瞭,將秦國大軍交給瞭百裡視。但是,因為秦國和晉國之間的實力差距,百裡視在公元前625年又一次敗給瞭晉國。面對第二次吃到敗仗的百裡視,秦穆公繼續勉勵他,還讓他擔任秦國大軍的統帥,可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三
經過兩次的失敗後,百裡視不再驕傲輕敵,而是冷靜沉著起來。一方面,百裡視註重士兵的訓練,甚至做到瞭和士卒同甘共苦,這讓百裡視獲得瞭秦國將士的真心支持。另一方面,百裡視對於春秋時期的列國格局更加關註,也即讓自己的目光和格局更加長遠。不久之後,晉國聯合瞭宋、陳、鄭三國打到瞭秦國的邊境。

在這場戰役中,百裡視堅守不出,促使晉國僅僅攻占瞭兩座城池,沒能進一步擴大戰果。進一步來說,因為晉國這一次興師動眾,兵力正盛,百裡視能做的就是降低秦國的損失。當然,從結果上來看,和晉國的第三次交手,百裡視依然吃到瞭敗仗,這也讓百裡視在秦國朝廷獲得瞭批評。於是,到瞭公元前624年夏天,百裡視再一次請求攻打晉國,從而發起瞭王官之戰。
四
最後,秦軍東渡黃河後,孟明視為激發將士鬥志,下令將乘船焚毀,以示與晉軍決一死戰。在此基礎上,鬥志旺盛的秦軍攻占晉國的城池王官,繼而揮師北上攻破郊邑(聞喜西)。晉軍鑒於秦軍來勢兇猛,遂堅守城池,拒不出戰。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孟明視在此戰中采用的“濟河焚舟”的戰術法,為後來《孫子兵法》“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的戰術理論,提供瞭實踐依據。對於王官之戰的勝利,是秦國第一次在正面戰場擊敗晉國,這意味著晉國霸主地位的松動,也是秦穆公得以位列春秋五霸的重要一戰。

更為關鍵的是,王官之戰後,秦國威震西戎,有二十來個小國和部落都爭先恐後地歸附瞭秦國,使秦國擴地千裡,成瞭西戎的霸主,這都與孟明視有著一定的關系。也即如果沒有孟明視主導的王官之戰,秦國很難這麼順利就稱霸西戎,而沒有稱霸西戎,秦國也很難在戰國時期和山東六國相抗衡,也即西戎所在的疆域,是秦國的後院。總的來說,孟明視這位秦國將領雖然一生隻打瞭一次勝仗,卻是秦國歷史上不得不提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