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 朱允炆是怎麼將好牌打壞的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明朝建文帝,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明初建文帝的下落至今還是個歷史懸案,我國影視劇中關於這位皇帝的人設一般都是以受害者的角色加以演繹,說他是一位仁君,被自己的“狡猾奸詐”的四王叔害得傢破人亡,皇位都丟瞭的悲情人物。

然而,建文帝真的就如傳聞中的那麼仁義無雙,慈孝雙全,而朱棣真的就是一位腦後生反骨的奸詐王爺嗎?我看不見得!
生性優柔寡斷的朱允炆
朱允炆自幼熟讀儒傢學說,受儒傢文化影響很大,朱允炆被人們稱為有乃父之風,意思就是說跟他爹朱標一樣寬仁孝順,其政治理想也接近朱標的文治,認為國傢要想長治久安,隻有靠文治才能做到。

在這一點上其實朱元璋是很贊同的,雖然跟朱元璋自己的鐵血治國方法不同,但從他非常看重與自己政見並不一致的太子朱標,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其實也希望殺伐的事情自己做,而接皇位的下一代能更溫和,讓自傢江山穩定,這點上朱標死後 朱允炆“完美”地繼承下來瞭,因此不僅得到瞭朱元璋的看重,也很得文臣的擁護,但是人畢竟是不同的,起碼朱元璋看出來瞭朱允炆性情上要比他爹更加軟弱,缺乏經驗主見和魄力,因此也是朱元璋後期大肆打壓功臣大員,藍玉、胡惟庸等集團先後被清洗。為皇太孫登基鋪平道路而考慮的因素。
仁孝的皇太孫
古代的文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執拗的一面,但不知道其身上的書生氣質是皇太孫自己天生的,還是後面受老師們熏陶出來的,朱允炆的文弱,很得文臣的心,尤其與朱元璋的鐵血手腕比起來,朱允炆的文質冰冰對他們來說簡直就如同久旱逢甘霖,當然樂意這樣一位跟自己同類的皇帝上位瞭,而且朱允炆的孝道也是非常令人稱贊的。

朱標病重時朱允炆隻有十四歲,然而他的表現卻遠超皇室其他同輩,朱標病重他在床前待候不分晝夜,朱標死時,他痛哭流涕最是傷心,令人聞者流淚,他的表現很讓朱元璋感覺欣慰,很符合仁孝的明君特質瞭,因此,朱允炆得以漸漸被朱元璋所重視。
前後矛盾的表現
然而,同樣這種孝道的精神,他卻並沒有表現在後來朱元璋死後,以及對待那些叔叔們。朱棣清君側時的檄文列有朱允炆的錯處,其中一個就是給朱元璋下葬的時間太速,沒有停七日而葬,不讓王子回來盡最後的孝,有違祖制,不符合違孝道。難道是你朱允炆迫不及待要掌大權嗎?
朱元璋死前,將諸王分封在邊疆,以護衛朱傢天下,尤其令燕王,晉王等有能耐的王守北邊的蒙古,明初蒙古還是有一定威脅性的,然而朱允炆上位第一年,為瞭自己的皇權就迫不及待要推翻朱元璋的分封制度,要把朱元璋讓燕王為大明守衛邊疆,抗拒蒙古兵鋒的良苦用心拋之腦後,將屠刀對準自己的叔叔們,從後面朱棣能以少勝多咸魚翻身,就可以看出朱棣的用兵才能,而朱允炆卻要如此自毀長城。可見朱允炆自身的仁孝頭銜其實是要大打折扣的。

要說朱允炆削藩的初衷,對於一個帝國的長久穩定統治來說確實是好的,但是未免太過於操之過急,手段太過低劣。
爺爺屍骨未寒之際,朱允炆就對爺爺的親兒子們舉起瞭屠刀,登基當年,就將齊王、代王、岷王廢為庶人,其中湘王最慘烈,他知道朝廷將會擒拿自己全傢,為保傢人皇室血脈不受侮辱,竟舉傢自焚,然而這樣剛烈的舉動並沒有使得朱允炆動容,沒有讓朱允炆產生一絲要改變這種激烈削藩手段的想法。好似毫無親人之情,一如之前那樣冷漠地繼續將刀鋒伸向自己的王叔們,這點上,他跟他爹朱標對待親人的寬仁,一點不像。
而且與當年朱元璋問朱允炆,怎麼對待分封的藩王時,朱允炆最初懷柔為上的回答,也相去甚遠。
一手好牌被自己的虛偽打成爛牌
帝王之傢無感情可言,本也可以理解,然而,朱允炆的作和虛偽,卻讓大好局面葬送。
朱允炆登基第一年,就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攛掇,迫不及待著手削藩,然而在戰術上卻又有分歧,藩王實力參差不齊,齊泰主張先難後易,直接先拿燕王,晉王開刀,而黃子澄則認為燕王勢大,主張先易後難。

然而,要知道朱允炆才是一國天子,朱元璋親自定的皇位繼承人,正統地位無可非議,掌握一國之力,藩王再強畢竟隻是藩王,一地之兵怎麼能跟一國之兵抗衡,而且名義上燕王也完全處於弱勢,根本不會得到人心,但是朱允炆慫瞭,選擇瞭齊泰這種紙上談兵文人的計策,可以看出朱允炆遇事猶豫,魄力不足。

朱棣靖難開始後,朱允炆又是昏招迭出,一邊將兵鋒砍向燕王,一邊大喊“休傷吾叔性命”,他明明知道朱棣自幼軍伍長大,起兵靖難必然也身先士卒,戰爭中怎麼可能保證不傷其性命,這句話怎麼看怎麼像宋高宗的做派,不想自己背負殺叔罵名的而已。
後來更是放回朱高熾等人,讓朱棣徹底後顧無憂,既然已經拿定主意要開朱棣的刀,又為何一邊做這樣的蠢事?終其所為,不得不懷疑朱允炆隻是想落個好聽的名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