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帝王九個混!看看年輕時的朱溫有多混?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年輕時的朱溫有多混?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這裡所要講的事情都從唐朝大中六年(852)十二月二十一日那個夜晚開始,一個鄉村私塾教師朱誠(史書上說他的先祖是舜的司徒虎的後代,但我懷疑這有往臉上貼金的嫌疑)的妻子王氏(王氏事跡不詳,隻知她嫁與後梁烈祖及生朱全昱、朱存、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元年(907年)七月,朱溫稱帝,追上王氏謚號為文惠皇後)生下瞭一個男嬰,大傢都知道瞭,這個男嬰就是後來的朱溫。大凡皇帝出世,後來的史書上都會有一些類似的怪象記載。

(朱溫。公元852—912年,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人。五代十國後梁開國皇帝。網絡圖)
比如刮風啊,下暴雨啊,冒香氣啊,天上劃過流星等等,反正就是要告訴你,我們的主人翁不同常人。朱溫先生也不例外,這天晚上,他傢住的房屋上面有紅色的祥雲向上翻騰,村裡的人們望見瞭,都驚慌地奔跑而來,說:“朱傢發火瞭。”等跑到時,隻見房屋整齊完好。進屋後,鄰居把生瞭孩子的消息告訴他們,村民們都感到驚異(《舊五代史》)。
和後面他的子孫朱元璋(暫且這樣稱呼,沒考據過)出世幾乎一模一樣,我不知道是明朝的那些史大夫抄錄《舊五代史》,還是《舊五代史》的作者們抄錄《明實錄》?如果按照時間順序,我們有理由懷疑是前者。
“傢世為儒,祖信,父誠,皆以教授為業”說明朱誠是個教書先生,我們從古代老師的職業功能上看,老師的地位也是很崇高的。唐代著名文學傢韓愈對老師的作用作瞭精辟闡述,他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他表達瞭三點意思:第一,老師的第一要務是“傳道”。什麼是傳道?我認為傳道就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讓學生知道怎樣做人,才能做個成功的人。這其中有做人的道德原則,人生的意義和人生價值。第二,就是“授業”。老師要教給學生怎樣去做事,主要是讓學生學得一技之長,足以讓學生安身立命,養傢糊口。當然,這一技能也包括文化知識,因為知識本身就是力量,這一點在現今社會中表現的尤為突出。第三,就是“解惑”。老師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幫助學生解決疑惑的問題,讓學生懂得如何去學習知識,如何去做學問。韓愈所提出的教師的三點職能已經被歷史證明時正確的,並且沿用至今。也正是韓愈的這一論述,才把老師的職能從初步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也讓更多的人崇敬教師這個職業。從韓愈所說的教師的職能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師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到瞭無與倫比的作用。他教導人們如何去做一個成功的人,如何去圓滿的解決一件事情,如何去學習知識,從事學術研究。正因為老師的這些職能,使得老師這一群體在古代受到人們莫大的尊敬。
所以朱誠在鄉裡還是比較有地位的,溫飽問題應該不成問題。我們的朱溫先生從小還是吃得飽飯的,這為他後來“勇有力”打下瞭堅實的身體基礎。
但好景不長,兄弟三人,都不及成年就死瞭父親,母親帶著他們寄養在蕭縣人劉崇的傢裡,說白瞭就是當傭工。
我們的朱溫先生已經長大成人之後,不務正業,遊手好閑,這和大多數王朝的建立者一樣,開始都是遊手好閑的,之後卻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來,看來古代的史學傢已經對欲揚先抑的手法用得十分嫻熟。
朱全昱無其他才能,但為人誠實厚道。朱存、朱溫有力氣,朱溫尤其兇猛強悍。
他以為自己在鄉裡勇猛有力,沒人比得過他,當時的人認為他常常過高地估計自己,大多討厭他。
從後來的歷次戰役看,朱溫並沒有自負,加上他從小打下瞭良好的身體基礎,的確是勇猛有力。
因此他的養父劉崇因為他的懶惰,常常斥責鞭打他。隻有劉崇的母親從小就憐憫他,親手給他梳理頭發,曾經告誡傢裡人說“:朱傢的三兒子不是一般的人呢,你們應當好好地對待他。”傢裡人問她說這話的緣故,她回答說:“我曾經看見他在睡熟瞭的時候,變成瞭一條赤色的蛇。”但是大傢都不相信這話。
此時的中國,正處在唐朝末年,唐肅宗以後基本上都是昏君。對功臣猜忌,對擁兵者姑息,對財物貪得無厭,唐德宗就是這樣的一位典型昏君。唐憲宗基本上是腐朽勢力的代表,他信賴宦官,本人卻被宦官推倒,以宦官權力大於皇帝為特征的唐後期就此開始。唐穆宗、唐敬宗是馴服在宦官手下的兩個皇帝,他們隻要求奢侈放縱的生活得到滿足,根本不關心朝政。唐文宗有心鏟除宦官,結果被宦官監視,隻好飲酒求醉,賦詩遣愁,自稱受制於傢奴。唐宣宗自恃有智術,察察為明,相信自己的見解一定都是對的。他的意旨,隻許群臣順從,不許違反。唐僖宗專事遊戲,政事全部交給中尉田令孜,呼田令孜為阿父。唐僖宗任意耗費財物,敢出面反對的人,一概交京兆尹杖殺。宰相以下朝官,沒有人敢說話。到瞭唐昭宗,倒是壯志不小,為時已晚,無力回天。
當時全國有四五十個藩鎮,各藩鎮節度使都擁有軍隊,少則數千,多至10萬人。如河北三鎮牙軍,長期父子世襲,互通婚姻,享有種種政治、經濟特權,形成桀驁不馴的驕兵集團,動輒發起兵變,驅逐將帥,或支持節度使竊地割據,反抗朝廷,危害極為嚴重。
於是,在這個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王朝之一面臨崩潰的邊緣,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一直走下坡。此時的唐帝國埋下的覆滅的火種,隻等火借風勢。
這陣旋風很快就到瞭。
唐僖宗乾符年間,關東地區連年饑荒,成群的盜賊呼嘯相聚。
上層醉生夢死,下層苦不堪言;一個王朝到瞭這個地步,那麼他離滅亡的日期也不遠瞭。身處於高層的人畢竟是少數,當他們一點也不關心下層疾苦時候,也就是人民起義造反的時候。貧富差距極大,也會刺激下層來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即是;憑什麼你們能享受,大傢都是人。我也可以翻身農奴把福享。,官員徹底與人民脫節瞭。當大部分官員隻顧自己享受,不聞耳邊疾苦聲,這就是王朝滅亡的前兆。這個王朝已經走到鏡頭瞭。
乾符四年(877年)朱溫於是辭別劉崇傢,跟他二哥朱存一同投入黃巢軍中,因為奮勇戰鬥多次獲勝,得以補缺提升為隊長。
唐廣明元年(880)十二月五日,黃巢攻陷長安,派遣朱溫領兵駐紮在東渭橋。
至此朱溫實現瞭從軍的夢想,並逐步成為起義軍中的實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