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是名將王翦去瞭哪裡 他為什麼沒有出現
對王翦去向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傢參考。
王翦是戰國晚期非常有名的一個將軍,他滅亡楚國以後就忽然間消失匿跡瞭,從此再也沒有關於他的任何信息,所以筆者對王翦的去向十分好奇,不妨來談談這位老將最後的結局。根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21年,王翦急流勇退,告老還鄉,資料顯示他病逝於公元前208年,此後關於他的事跡不見於史籍。而且《史記》中對他病死記載也隻是“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秦二世在位時,王翦與其子王賁都皆已去世)。並沒明說王翦病死在秦二世在位期間(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所以王翦病死於公元前208年的說法,證據不足。一般公認的說法,都還是認為王翦卒於前210年之前。畢竟王翦是服務瞭四代秦王的四朝元老,他如果活能到陳勝吳廣起義時,憑借他的政治影響力和地位,不可能一點記載都沒有。另外我個人認為,即便秦末那會兒王翦還活著,他也不大可能有大多的作為。因為首先,假設王翦能活到秦末,他的年紀已經很大瞭。他第一次見於史書記載是獻計逼死魏齊。雖然史書上對於魏齊是死於長平之戰前還是長平之戰後沒有準確記載。但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之間,無論戰前戰後,趙國都怕秦國,都會逼殺魏齊討好秦相范睢。我假定是戰後,即公元前260年。作為一個以軍功為官,且能在秦國朝堂上獻計,並且記入史書的將領,王翦這時的年齡至少20歲以上,否則他沒資格說話。

按公元前260年王翦20歲來算,那麼他的出生時間就在公元前280年左右。以這個年紀活到公元前208年,七十多歲的王翦還能有多大的作為?人不服老不行,尤其是武將。像廉頗那種八十多歲還能領兵殺敵的例子,百年難遇。秦朝統一前後誕生瞭兩大武將傢族,一是以王翦代表的王氏傢族,二是以蒙恬為代表的蒙氏傢族。蒙氏的崛起原本比王氏早,但由於王翦和王賁父子功勞大,六國被滅有五國跟他們父子都有關系,以至於滅楚後,功高震主瞭,蒙氏被王氏完全壓制。所以從秦始皇開始,秦朝皇室就一直在扶持蒙氏制約王翦父子。比如王翦攻楚時,帶走瞭六十萬大軍,給他當副將順便監視他的人,就是蒙恬和蒙毅的父親蒙武。後來王翦退隱,王氏衰落,蒙氏順理成章的成瞭頭號傢族,王氏則排到瞭第二。直接證據就是王翦的孫子王離給蒙恬當副手,秦始皇把公子扶蘇也派到瞭蒙恬處實習,這妥妥的就是想扶蒙恬上位。

再到後來,秦二世登基,下詔害死瞭蒙恬和扶蘇,王離作為蒙恬的副手受到秦二世的拉攏和扶持,接替瞭蒙恬的位置。從這個過程來看,王、蒙兩傢的地位在秦始皇父子的操縱下,翻過來,又翻過去,最後又翻瞭回來。再牛掰的武將,在皇帝手上也不過就是玩物罷瞭。所以,假設王翦還活著,以他的地位,以及秦二世和趙高的德性,他能不能善終,真的很難說。有可能秦二世會把他和蒙恬一鍋端瞭,再扶持其它傢族的人充當頭牌。很多人喜歡習慣性地把秦滅的鍋甩給秦二世和趙高,好像大秦將士忠勇能戰,打不贏項羽完全是因為後方昏庸,接濟不上才敗下陣來。可實際上,直到巨鹿之戰王離被項羽覆滅前,秦朝中樞對前線章邯的支持基本是無可指摘,朝廷基本上把能做的全做瞭。

不僅軍糧裝備供應充足,及時調動一切國內兵力增援前線,並且還把前線指揮權也交給瞭章邯調度。可問題是,從對上楚軍的第一天起,秦軍就面臨著一個問題——打不過楚軍。定陶之戰前,章邯就打不過楚軍,從山東東阿一直打到河南杞縣,秦軍始終打不過。後來是秦二世的援軍來瞭,再加上項梁麻痹大意,章邯才翻瞭盤。定陶之戰後,項羽上位,章邯、王離集中瞭秦朝關中軍團和長城軍團兩大主力,四十萬精銳部隊,以勝利之師,占據地勢,工事完備,並且士氣還很高漲,就等著圍點打援消滅不怕死的項羽。而項羽帶著新喪之師,區區五萬人,既沒有地利,又無糧草,僅攜三日幹糧就敢發動主動攻擊,以破釜沉舟,有進無退,所向無前的勇氣以弱擊強。就是硬生生把秦軍毫無破綻的部署正面打爆瞭。

章邯沒犯任何錯誤,項羽也沒偷奸耍滑,他被項羽直接幹翻,沒有任何道理可說,隻能說明項羽的楚軍對於秦軍來說,完全是降維打擊的存在。秦末作戰慣用三板斧,深溝高磊,堅守不出,靠國力拼消耗對付項羽的楚軍采取的運動戰法不奏效。王翦當然是名將,但以他的年紀來說,遇上如此逆天,不講道理的項羽,很難說他不會被項羽挑翻在地。而且秦軍的殺手鐧反間計(當年打不過李牧就用反間計)對於項羽而言,也不奏效。項羽根本不講道理,誰反間他,他就殺瞭使者自立為王,這種人,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