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沈陽和北京都有故宮 兩者之間有什麼不一樣

沈陽和北京都有故宮 兩者之間有什麼不一樣

時間:2020-03-05 17:45:4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沈陽和北京故宮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提起故宮,大多數人會想到北京那座氣勢恢宏的明清皇傢宮殿。而在遼寧沈陽,也有一座故宮。它是清代定都沈陽後至遷都北京前的帝王宮殿,又稱盛京皇宮,與北京故宮並稱為中國現存兩大宮殿建築群,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沈陽故宮自努爾哈赤後金天命十年也就是1625年始建,至乾隆四十八年即1783年基本建成,共經歷努爾哈赤、皇太極、乾隆三個建造時期,歷時158年。

沈陽故宮占地面積超6萬平方米,共有古建築114座、房間500餘間,按照建築佈局和建造先後,分為東、中、西三路。

東路為努爾哈赤所建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大政殿為八角重簷攢尖式建築,為皇帝舉行大型慶典和集會時使用,也是皇帝與八旗諸王和大臣議政之處。1644年,順治皇帝在此登基繼位。

大政殿東西兩側有10座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亭子,稱為十王亭。離殿最近、略微向前突出的兩座為左右翼王亭,其餘八亭呈雁翅狀排列,東為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王亭,西為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王亭。八旗亭是各旗官員處理本旗日常事務的衙署。大政殿與十王亭的佈局,與滿族皇帝和八旗旗主出征狩獵時紮設營帳的排列方式一致,體現瞭滿清八旗制度的文化特色。

中路又稱皇太極皇宮,自1627年開建,由“前朝”和“後寢”組成。南半部為“前朝”,即皇帝處理政務、接見使臣及舉辦慶典之處。大清門北側正面的崇政殿為沈陽故宮正殿,即皇太極時期的“金鑾殿”。公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崇政殿舉行。乾隆、嘉慶、道光幾位皇帝東巡盛京期間都曾坐在殿裡接受群臣朝賀。

崇政殿北側為鳳凰樓,這是沈陽故宮最高的建築。樓下層是進入寢宮區的通道,中層和上層是皇帝後妃便宴和讀書之處。鳳凰樓北側正面為清寧宮,其東間為皇太極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哲哲的寢宮。

乾隆行宮分兩期修建。1748年在中路兩側建成東、西二所,東所為皇帝東巡時皇太後居住之地,西所為帝後行宮。1781年,乾隆帝下令修建嘉萌堂和文溯閣等建築,形成後來的西路。文溯閣是收藏《四庫全書》之所,皇帝駐蹕期間在此讀書。

沈陽故宮雖為分期建造,但最終形成一個主次地位分明、功能區分嚴謹、整體構圖統一的有機整體。皇太極即位後突出中路,東路改為禮儀大典之用,而乾隆帝建造的行宮雖然造型和裝飾接近北京故宮,但殿頂琉璃瓦沒有采用北京皇宮的滿堂黃,而是與盛京皇宮早期建築保持一致,采用黃心綠剪邊。

作為清代早期皇宮,沈陽故宮建築具有鮮明的滿族文化特點。

與北京故宮“宮低殿高”的建築格局截然相反,沈陽故宮為“宮高殿低”的形制,鳳凰樓前的崇政殿高11.85米,樓後的清寧宮高16.33米,5座寢宮均建於高臺上,四周圍以2.4米高的院墻。這種建築格局與滿族人的生活習慣有關。滿族人早期主要在山區生活,形成瞭高處建房的習慣,可以躲避野獸、防范敵人。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後,沿襲瞭這一習慣。由於沈陽是平原城,故夯土築臺,將寢宮建於高臺之上。

“口袋房,萬字炕,煙囪立在地面上。”這句老話描述的滿族傳統民居特點,在清寧宮體現得格外明顯。清寧宮宮門不開在正中間,而在偏東的東次間,整套房間形似口袋,是為“口袋房”。側開門使清寧宮分為東稍間和西四間兩部分,東稍間為皇太極與哲哲的寢宮,又稱暖閣。暖閣由間壁分成南北二室,兩室均有炕,稱為龍床。西四間為寬敞的堂屋,是皇太極舉行傢宴的地方和薩滿祭祀的神堂。西四間搭設有南、西、北三面相連的轉彎炕,稱為“萬字炕”。其南端設有肉案,北端有兩口煮祭肉的大鍋。炕內有連接鍋灶的煙道,用來燒火取暖。煙囪不在房頂,而是建在室外西北側地面上,狀如小塔,又稱“跨海煙囪”。清寧宮前的院子裡豎立著薩滿教舉行祭天典禮使用的索羅桿,這也是滿族民居的標志物之一。

清代康熙、乾隆、嘉慶、道光4位皇帝東巡拜謁祖陵期間,每次都要在沈陽故宮駐蹕。與此同時,大量皇室用品和宮中珍藏被運至沈陽,從而使沈陽故宮成為清代皇傢文物收藏寶庫。1914年,北洋政府建立“內務部古物陳列所”,沈陽故宮收藏的11萬餘件皇傢珍寶又被運往瞭北京。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