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除倭患,鄭和出使日本日本二話不說斬瞭二十幾個倭寇!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鄭和下西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明朝的“海禁”政策,主要在明朝初年和明朝中後期。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明朝初年的時候,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對海防的鞏固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到瞭明朝中後期,倭寇橫行,此時的“海禁”政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大明王朝建立前後,中國土地一直受到倭寇的侵擾,邊境戰亂頻發,使得百姓生活受到瞭嚴重的滋擾。明太祖朱元璋對於倭寇非常痛恨,所以,一怒之下,不僅斷絕瞭與日本的來往,更是禁止瞭海上運輸。
後來,朱棣奪得帝位,希望與周邊的藩邦搞好關系,希望四海歸一都臣服於自己的統治,所以,他嘗試開放海禁。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舉動竟然讓日本浪人鉆瞭空子,一股腦的湧入到瞭中國境內。倭寇的勢力越來越大,來勢越來越兇,甚至,已經達到瞭明朝軍隊都無法抵禦的地步。
這些個日本浪人,僅僅坐著十幾隻小木船,就能闖入中國的南部沿海地區,且猶如進入無人之境,大有“鬼子進村”的感覺。他們沿途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得當地的老百姓被其侵擾的無法正常生活。為瞭避開日本浪人的燒殺搶奪,當地百姓開始選擇逃難,很多人流離失所,非常可憐。
在這裡,要說明的一點就是,明朝當時所說的倭寇,與後來侵華的日寇並不一樣。明朝時期的倭寇,是一些連日本政府都管不瞭的海賊,或者說是海盜,他們並不是日本政府的正規軍。

雖然這些日本浪人已經嚴重侵犯瞭明朝的疆土,滋擾瞭明朝百姓的安寧,但是,明成祖朱棣,還是決定采取“告狀”的方式,不遠萬裡去國外“打官司”。於是,就有瞭鄭和下東洋出使日本的“故事”。1404年,鄭和帶著10萬人,浩浩蕩蕩的下瞭東洋。
他此行的目的有五個:
一是、揚明朝國威;
二是、開拓朝貢貿易;
三是、找建文帝;
四是、迎佛牙;
五是、加強與海外國傢的聯系。
在當時的日本,懷義王已經駕鶴西去,當時的統治者,是第三代室町幕府的將軍足利義滿。就是他統一瞭日本的南北朝時期,《明史》稱: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源道義”。當鄭和代表著大明王朝,帶著10萬多人東渡來到日本之後,這位日本的實際執政人對鄭和的來意非常清楚。

為瞭給這些帶著大量寶物,“誠意滿滿”的大明使臣一個交代,足利義滿顧不上君臣之間的虛名,果斷的斬殺瞭二十多個海盜浪人,並將他們的首級獻給瞭到訪的明朝使臣。雖然,在殺人的數量上有些敷衍,而且,也沒有根治浪人作奸犯科的問題,但是,這樣一來卻給遠道而來的客人們賣瞭一個天大的面子。
接下來,日本接受瞭明朝的封號、金印、冠服等,表示願意臣服於大明帝國,並按照屬國的名分向大明帝國的皇帝遞交瞭國書。就這樣,鄭和帶著20多個倭寇的首級,以及足利義滿的“臣服表”,班師回朝向明成祖交差。朱棣看到鄭和帶回來的“戰利品”,可以說是非常的高興。
因為,朱棣這樣的成就遠勝於他的父親朱元璋,這使他非常有面子。畢竟,自己當初的皇位來得並不光彩,有這樣的一次“豐功偉績”,足以為自己繼承大統找一個更為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能者居之。日本肯臣服於自己,這讓朱棣非常高興。所謂禮尚往來,為瞭表彰日本國的臣服之心,朱棣不僅“嘉其勤誠,賜王九章”,還向源道義贈瞭好多的真金白銀,瓷器書畫等等。

最重要的是,除瞭這些物質獎勵以外,朱棣還同意日本的朝貢師團的人數可以增加到200人,並允許其在江浙地區進行貿易往來。這樣的利好政策,使得中日之間的關系得到瞭非常大的改善。明史學者總結:“鄭和下東洋”,以經濟手段懷柔,“不戰而屈人之兵”。反觀日本政府,得到瞭實惠並無什麼損失。
可以說,鄭和不管是下東洋還是下西洋,都體現瞭明朝作為泱泱大國的國傢實力,同時,也向世人展示瞭大明朝作為當時文明大國的典范形象。10萬兵馬,浩蕩出師,使得中國海軍能夠縱橫大洋,受萬國仰視。與此同時,此行更是加強瞭明朝與海外各國的友好往來,傳遞瞭中華文化。
鄭和用經濟手段與各國進行交往,不僅加強瞭明朝與周邊鄰國之間的友好關系,還促進瞭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他摒棄瞭武力和戰火的不良影響,使得雙方都得到瞭真正的實惠,特別是對中日關系的改善,起到瞭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次盛舉,此後,再無如此壯舉發生瞭。

與此同時,鄭和的每一次遠洋,也給明朝政府帶來瞭不小的經濟壓力,甚至,出現瞭一些不計成本的航海跋涉,這也給明朝的財政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隨著明朝國力的日漸衰退,這樣的壯舉慢慢的失瞭色,最終,悄然而止瞭。
其實,在世界航海史上,鄭和比歐洲所有偉大的航海傢都要早。在鄭和去世半個世紀以後,1486年歐洲的航海傢才發現瞭好望角,並從紅海南下到達馬達加斯加島對岸。1492年,意大利航海傢哥倫佈發現美洲新大陸。1497年,葡萄牙航海傢達·伽馬繞航好望角,第二年到達印度南部的古裡。
由此可見,鄭和下西洋對世界航海的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