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的名臣為什麼會難以善終 這其中到底發生瞭什麼
很多人都不瞭解漢武帝時期的名臣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漢武帝是我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雄主之一,從十六歲即位開始,漢武帝就一直在不斷地貫徹自己的政治主張,立中朝,設刺史,開察舉,行推恩,北擊匈奴,南平諸越等等!

但是想要做成這麼多的大事,光靠漢武帝一個人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漢武帝一朝,名臣能臣也是摩肩接踵,層出不窮。提出千古奇謀“推恩令”的主父偃,“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董仲舒,封狼居胥的霍去病。然而,不知道大傢發現沒有,漢武帝一朝,很多名臣能臣往往都沒什麼好下場。
以獻上“推恩令”的主父偃為例,主父偃早年出身貧寒﹐頗有才學,尤其擅長縱橫之術,但其人性格狹隘,在齊地時就受到儒生的排擠,即便後來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也都未受到禮遇。

於是,忍無可忍的主父偃於元光元年前往長安,直接上書漢武帝劉徹,結果當天就被召見,與徐樂﹑嚴安同時拜為郎中。不久又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遷四次,堪稱平步青雲。
主父偃受重用的日子裡,先後為漢武帝獻上瞭許多效果顯著的奇謀妙策,為漢武帝解決西漢諸侯王問題提供瞭很大的助力,然而令人感慨的是,憑借打壓諸侯王上位的主父偃最終卻也死在瞭諸侯王手上。
元朔二年,主父偃因揭露齊王醜事而導致齊王自殺,天下諸侯王群情激憤,朝中大臣也紛紛主張殺主父偃以謝天下,最終,一代能臣主父偃慘被族誅。

除瞭主父偃以外,漢武帝一朝不得善終的名臣其實還有很多,張湯,朱買臣,寧成等,當然不可否認他們之中也有一些人是咎由自取,但同時也不能因此就忽略這些人的能力和給國傢做出的貢獻,所以,在漢武帝一朝,這麼多能臣,名臣最終都不得善終確實是一個非常奇特的事。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瞭這個現象的出現呢?綜合現存史料分析,應該有兩個原因:
其一在於漢武帝喜愛任用酷吏的習慣。

漢武帝之前,西漢王朝一直都以無為的黃老學說為治國理政最高綱領,這一政策確實在那段特殊的時期為西漢王朝恢復國力,積蓄力量起到瞭極大的推動作用。但隨著,人口的增多和社會財富的積累,這個政策在為西漢社會積蓄力量的同時也帶來瞭很多不好的負面影響。
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官員貪污和豪強崛起。官員貪污自不待言,西漢初期民生凋敝,社會財富稀薄,這樣的大環境下,官員就算想貪也貪不到什麼,自然貪官就比較少。但到瞭漢武帝時期,社會財富充裕,自然也給瞭貪官污吏生存的土壤。
當相比於貪官污吏,豪強崛起的威脅更大,貪官污吏雖然損失民心,但對於中央政權沒有直接的威脅,而豪強把控地方,一旦成勢將成為中央政府的心腹大患。

所以,為瞭解決貪官污吏和豪強崛起的問題,漢武帝才格外喜歡任用酷吏,因為酷吏一般都不會太在意自己的名聲,所以在對付貪官和豪強時,他們幾乎是毫無忌憚的。
不過,大量任用酷吏也帶來瞭一個壞處,那就是冤獄大興。酷吏這種存在本就是以達到別人為最終目的,相比於偏安一隅,名聲不顯的貪官和豪強,達到中央的名臣高官無疑更能滿足他們。而自古以來,人非聖賢,誰還能沒點過錯呢,可落在酷吏手上,一點小過錯就足以致命瞭!
所以,漢武帝一朝,有很多的名臣,能臣其實都是死在這些酷吏手上的。
至於第二個原因則是出在漢武帝自己身上。
不可否認,漢武帝求才若渴,但於此同時,漢武帝卻從來不珍惜人才,反而隨意誅殺。對於這個事情,大臣汲黯就曾經勸諫過漢武帝,如果漢武帝還是這樣,天下的人才就會越來越少。結果漢武帝很不以為然地來瞭一句:

何世無才,患人不能識之耳。茍能識之,何患無人!夫所謂才者,猶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盡用,與無才同,不殺何施!
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時候沒有人才啊,隻是君主無法識別人才而已,隻要能識別人才,還怕沒有人才嗎?那些所謂的人才啊,不過隻是好用的工具而已,他們有才卻不能盡心盡力為我辦事,不殺幹嘛?
由此可見,在生長於專制獨裁社會的漢武帝眼裡,天下隻有一個是人,其它都是東西,這也就難怪他在位時期名臣都難以善終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