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蜀即得楚”是誰提出來的?如何評價司馬錯?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得蜀即得楚”是誰提出來的?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得蜀即得楚,早年司馬錯以縱橫傢的身份,曾經與張儀進行過一系列針鋒相對的爭論,而這一論證結果,便是司馬錯此生最大的成就。
得到蜀地就能夠打下楚國嗎?其實不僅如此,要我說,得蜀即得天下才對。就沖這麼一個思想觀念,司馬錯必然可以在戰略傢中擁有一席之地。

01司馬錯建議攻下蜀國,取道伐楚。
巴國和蜀國是相鄰的兩個國傢,兩個鄰居尚且會有爭吵,更別說兩個相鄰的國傢。這兩個小國打瞭起來以後,便來找秦惠文王幫忙。
剛剛經歷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實力大增,對這兩個小國來說,秦國自然是可以主持公道的大國。可是秦惠文王卻有自己的考慮。
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彊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原先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史記》
當時三晉集團實力雄厚,趙魏韓三國的軍事實力都不在秦國之下,所以秦國擔心千裡跋涉進入蜀地攻打蜀國的話,如果韓國前來偷襲,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面對這一問題,司馬錯和張儀展開瞭一場激烈的辯論。張儀認為應該先攻打韓國,隻有把韓國打怕瞭,秦國才能有機會收拾蜀國。
而司馬錯卻毅然反對。因為司馬錯認為,如果秦國現在攻打韓國,三晉集團一定會聯手對付秦國,到時候吃不瞭兜著走。
反倒是這個時候的蜀國是孤立無援的狀態,滅瞭蜀國以後,秦國可以得到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更有甚者,可以借助蜀國的水上通道,順勢攻打楚國。
很顯然,司馬錯的主張更有說服力,張儀這一場辯論的確失敗瞭。在司馬錯的帶領下,秦國大軍進入蜀地,在四川廣元地區與蜀國大軍交戰,最終蜀國被秦國擊敗,宣告滅亡。
秦國打下瞭蜀國以後,將蜀國國王貶為蜀侯,任命陳莊為蜀國相國,幫助秦國統治這個地區。從此秦國便擁有瞭這麼一大塊廣袤的土地。
司馬錯的這一建議,對秦國的作用非常大。可以說後世幾代秦國人,都要感謝司馬錯的這一建議。秦國有瞭蜀地以後,進可攻退可守,最差也有個根據地。

02得到蜀地的秦國,擁有瞭一統天下的後援。
蜀地被秦國拿下以後,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秦國擁有瞭一座豐碩的大糧倉,也意味著秦國多瞭一個可以征兵的兵源地,還意味著秦國的賦稅將比過去多得多。
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並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史記》
劉邦打進咸陽城以後,蕭何拿走瞭秦國所有的文獻資料,他非常清楚蜀地的優越條件。所以當項羽分封漢中給劉邦的時候,蕭何暗地裡肯定是要笑出聲的。

項羽和天下諸侯,不知道漢中有多麼肥沃的土地,他們隻知道那裡山川險阻,是個不毛之地。沒想到的是,劉邦到瞭漢中,得到瞭蜀地源源不斷的糧草支援。
蜀地擁有廣袤的平原地區,這裡非常適合種地。早在秦惠文王的時候,就已經發現瞭這個地方的優勢,可是其他諸侯國對此並不瞭解。
此外蜀地相對來說比較閉塞,所以這裡是很少受到中原戰爭襲擾的。這裡的百姓可以休養生息地發展經濟,百姓日子好過瞭,秦國的賦稅自然也就增收瞭不少。
由於常年不受戰爭的襲擾,蜀國的人口也不在少數,所以秦國占領蜀地以後,將這裡列為瞭重要的征兵地區。
有瞭財力、糧草和兵源這三點支持,蜀地成為瞭秦國重要的後盾。戰國時期的中原大國,始終認為秦國是邊陲小國,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秦國除瞭關中之地外,還有這麼一個富饒的地區作為後盾。
所以在商鞅變法和占領蜀地的雙重幫助之下,秦國一下子就成為瞭戰國七雄中的最強王者。早在秦惠文王的兒子秦昭襄王時期,本就有瞭一統天下的資本。
奈何當時秦國局勢動蕩,即使有白起這樣的戰神,也無法幫助秦昭襄王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所以事情一直拖到瞭秦始皇的時代。

03通過蜀地,秦國陸續占領瞭楚國大片土地。
蜀地是糧倉,是兵源地,也是賦稅重地。這三點對秦國來說已經是非常重要的瞭。其實除瞭這三點外,得到蜀地還有一個司馬錯覺得最重要的好處,那就是有瞭攻打楚國的通道。
過去秦國攻打楚國,必須要翻山越嶺,要麼就是取道韓國,這兩者都是很難實現的。可是打下瞭蜀地以後,情況就不一樣瞭。
“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裡。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裡,裡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捍關。捍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舉甲出武關,南面而伐,則北地絕。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夫弱國之救,忘彊秦之禍,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史記》
當時楚國擁有漢水以北以及上庸等地區,這裡處於蜀地的下遊。而蜀地處在長江上遊地區,所以打下蜀地以後,完全可以從蜀地出發,順著長江一路進攻楚國。
這一大膽的設想也是司馬錯提出來的,我們現在覺得沒什麼大不瞭的,但是在當時那種沒有衛星導航的年代,這一構想簡直是天才的戰略思想。
前無古人的情況下,司馬錯在秦昭襄王27年的時候,帶領隴西軍隊從蜀地出發,直奔楚國黔中郡。打下瞭黔中郡以後,司馬錯迫使楚國割讓瞭漢水以北的地區,包括上庸之地也歸屬於秦國。
此後白起更是駐軍在漢水以北、上庸兩地的人馬進入楚國腹地,先後打下瞭取鄢、鄧等五座城池,直奔楚國都城郢都而來。
秦昭襄王29年,秦軍大破楚軍,攻占楚國都城,焚燒楚王墳墓,相繼攻占瞭楚國的巫、黔中郡,迫使楚國遷都到陳。
而這一切的戰果,其實都要追溯到當年司馬錯提出的得蜀即得楚的戰略構想。這樣的人不是戰略傢,誰又能是呢?

總結:戰略思想往往都是具有開拓性的。
歷史上不乏有很多戰略傢,那些擁有一統天下智謀的人,基本上都可以稱之為戰略傢。可是有創新開脫思想的戰略,其實並不多,大多數都是根據前人的經驗總結出來的。
司馬錯顯然就是一個有創新開拓思想的戰略傢,他的構想不僅幫助秦國基本滅亡楚國,而且也幫助後世想要從蜀地進攻中原的諸侯們,提供瞭一個參考。
正如諸葛亮三分天下,取道中原的戰略思想,成為瞭後世蜀地諸侯們奉行的寶典一樣,司馬錯的這一思想,幾乎也影響到瞭後世諸如劉備這樣的諸侯。
劉備當年坐擁蜀地,就是打算順江而下,仿造白起攻打楚國的方針,攻打東吳。可惜他的對手不是楚王,他本人也不是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