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些名臣名將告訴我們情商的重要性!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歷史上幾個低情商的故事,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伴君如伴虎,在君王身邊,稍有不慎,就會禍從口出,很多時候,你說著無心,而君王聽者有意。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
第一位,趁火打劫的韓信
公元前203年,韓信剛剛拿下齊國,便迫不及待的上書劉邦邀功,信中寫的很誠懇:“齊國狡詐多變,反復無常,我擔心他叛變,不如設立一個假齊王,嚇唬他們一下。劉總,我看你挺忙的,要不我受點累,當這個假齊王。”
當然,人傢韓信邀功也不算過分,平定齊國人傢的功勞最大,論功行賞,理應封王。但劉總那邊總沒動靜,韓信想著催催劉總趕緊封王。

韓信
劉總看到信後,頓時勃然大怒。為啥呢?
因為當時劉邦正跟著項羽打架,打的熱火朝天。挨打的是劉邦,被打的鼻血直流。正等著小弟韓信過來幫著支援。
結果,韓信提出要當齊王。這就是韓信不好好說話瞭,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如果劉總不立我為齊王,我就不幫你!”
劉邦氣的鼻血直流,說道:他娘的,大哥被打成這樣,韓信那小子不來幫忙就算瞭,還趁火打劫,跟我在這邀功。
“哎呦,誰特麼踢我一腳”下黑腳的人是張良,為何張良要踢劉邦呢?劉邦自己心裡最清楚。

劉邦
劉邦畫風突變,“那啥,我老弟韓信勞苦功高,當什麼假王,要當就當真王,封韓信為真齊王,馬上就封。”劉邦大叫道。
韓信當上瞭真齊王,心裡美滋滋,劉總還是我的好劉總,別人多餘瞭。
過幾天,項羽派人來找韓信談合作,要跟他三分天下。韓信說不行啊,我已經跟劉總簽合同瞭。
後來,有個叫蒯通的人勸韓信自立,不然很危險。韓信不信,說我對劉總這麼好,劉總不會負我的。
七年後,韓信因為當初不好好說話,被呂後指揮一群宮女亂棒打死在長樂宮的鐘室。
第二位,耿直的許攸
性格耿直的人往往很倒黴。比如三國的許攸。
一日,許攸偶遇曹操,張嘴就說:“阿瞞,沒有我,你得不到冀州。”
這話說的有點傲氣,但事實也是如此。

許攸
阿瞞是曹操的小名,叫阿瞞充分體現出許攸跟曹總的關系不錯。
官渡之戰時,曹操與袁紹打的火熱。袁紹實力雄厚,曹操有點坑不住瞭。
這時,原本在袁紹處上班的許攸跳槽,來到曹總的公司。
曹總聽說許攸來投奔瞭,連鞋都沒穿,便跑出來迎接。興高采烈地說道:“子遠來瞭,大事可成!”
許攸問曹總,你傢還有多少餘糧?曹操說:還有一年的呢?許攸說:你可別吹瞭曹總。
曹總最後交瞭底,就剩一日的瞭。
許攸說,我有一計,你去燒瞭袁紹的軍糧,大傢都餓著打仗,曹軍脂肪貯備厚,定能獲勝。
正因為許攸,曹操才統一瞭北方。
以至於後來許攸說曹操沒有他,得不到冀州,完全是真心話,沒有一點水分在裡面。
曹操呵呵說:“對,簡直太對瞭,我舉雙手贊同。”

許攸
曹操心裡想的是:你許攸再豪橫,老子砍瞭你,你分得清大小王不?
這許攸性子還是耿直,從不打誑語。
有一次許攸在鄴城東門,對跟班的說:“這傢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
實話,大實話。
曹操終於忍不瞭瞭,直接把許攸砍瞭。
跟曹操這種耍橫,千萬要註意表達方式,不然下場就慘瞭。
第三位,抬杠王孔融
三國時期,有個人從來不講假話、套話,這個人是孔融。
孔融從小還挺乖的,知道讓梨,長大後的孔融是三國的抬杠王,找碴能手。
孔融的存在,讓曹操不爽十多年。
有一年,趕上天災,糧食收成不好,身為丞相的曹操自然讓大傢少釀點茅臺,省點糧食。
曹操認為自己這提議非常好,等著大臣們誇他呢。結果孔融來瞭一句:“曹總,當年商紂王好色,所以亡國瞭,你幹脆把婚姻也禁瞭唄。”

曹操
這也有點道理,噎的曹操無言以對。曹操點個贊,老孔你說得真對。
曹操心裡肯定是翻江倒海,氣的臉都綠瞭。想讓孔融立馬從他眼前消失。
還有一次,孔融又杠瞭曹操。
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後,把袁紹的兒媳婦甄氏配給瞭曹丕。
孔融評論: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曹操一聽,很感興趣,武王打敗商紂王後,還把妲己賜給瞭周公?我咋不知道呢?你看的是哪本《封神演義》啊?
孔融說,我也是瞎猜的,以現在的事情推算,他們以前應該會這麼幹吧。
一向不好好說話的曹操也無話可說瞭。
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拿刀砍死,這下世界終於安靜瞭。

孔融
第四位:察言觀色的紀綱
明朝有一位說話深藏不漏的皇帝,叫明成祖朱棣。
有一天,朱棣在批閱奏折,突然對身邊的錦衣衛說:“解縉還在啊”。
解縉是明朝的一位大臣,以前經常跟朱棣抬杠,現在正被錦衣衛關在獄裡。
當天,錦衣衛隊長紀綱請朱棣查看監獄名單。朱棣看到解縉的名字就說瞭這麼一句。

朱棣
“解縉還在啊?”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到底是在還是不在?真是令人費解!
如果紀綱不加思考的話,肯定這樣回答:老解在獄裡,挺好的,能吃能睡,思想改造也差不多瞭,如果您同意,我就把他放瞭。
紀綱,卒。
能在錦衣衛混,紀綱的情商肯定不低,實際上,他沒有回答朱棣,隻是回到監獄後,請解縉喝瞭一頓酒,趁醉把解縉這位大明第一才子埋在瞭雪地裡。
“解縉還在啊”,這句話言外之意是“解縉怎麼還不死啊”。
莽夫隻能逞一時之強,隻有智慧才是長遠的生存之道。
在清末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的書桌上,常年擺著一本奇書《智囊全集》。 此書為明代馮夢龍所作,從先秦到明代,記錄著1238則名人智慧故事,取材於帝王將相、士子儒生,專門分析他們的錦囊妙計。
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立身之本。學古人之智慧,這一本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