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什麼窮兵黷武的罪名和匈奴開戰 總結起來有六點原因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漢武帝和匈奴,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141年,劉徹繼位,成為西漢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史稱漢武帝。漢武帝在位時的成就大傢都基本瞭解。在政治方面,他改革官制、大量選拔人才、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的權力。在經濟方面,他改革幣制,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由國傢壟斷。在文化方面,他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當然,他還有一個一生都在進行的事業,那就是攻伐匈奴。漢武帝在位54年,有44年都在和匈奴進行戰爭。可以說無愧於他的謚號武帝瞭。那麼為何漢武帝要花費這麼長的時間與匈奴戰爭,甚至不怕窮兵黷武的罪名?讓我們走進歷史,瞭解當時的真相。

翻閱歷史典籍,總結瞭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民族仇恨
匈奴是遊牧民族,最早是中原民族的移民,當年商滅夏的時候,夏桀的一個分支逃往瞭西部繼而逐漸演變成為匈奴民族。匈奴主要分佈在阿爾泰山脈以東南、大興安嶺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北、華北平原以及西北戈壁等地帶。

匈奴的問題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趙國由於地處北方,所以當時經常受到匈奴的侵略,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就是因抗擊匈奴而聞名。秦朝的時候秦始皇修建長城,目的就是來抵禦匈奴。
西漢建立初期,劉邦曾經率領數十萬大軍前去討伐匈奴,卻陷入匈奴人的圈套,被圍困在白登山,史稱"白登之圍"。後來劉邦采用陳平計謀賄賂單於妻子,才最終回到漢朝。自此以後,劉邦采取"和親"政策,以求得和匈奴的和平。和親政策無異於委曲求全,這對於漢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恥辱。
文景之治時期,漢朝國力漸漸變得強大,但是和匈奴開戰仍舊不太現實,於是文帝與景帝繼續通過和親的方式來維護和平。然而匈奴人不講道義,他們雖然娶到瞭漢朝的公主,拿到瞭漢朝的物資,但是轉身卻撕毀瞭合約,繼續侵略漢朝的邊境。《史記》記載,當時漢朝邊境"斥侯望烽燧,不得安臥,將吏身被甲胄而睡"。匈奴人一方面不斷敲詐漢朝,另一方面又不斷侵略漢朝,漢朝終日不得安寧,邊境人民深受其害。
匈奴無恥的行為使得漢朝明白和親政策是行不通的,隻有戰爭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此漢武帝即位以後,由於客觀條件成熟,漢武帝一改往日唯唯諾諾的情況,進行瞭對匈奴長達44年的戰爭,展現出瞭大漢的威嚴。

第二,國力允許
漢武帝時期,漢朝已經經過瞭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尤其是"文景之治"的影響,經濟已經有瞭很大的發展,國傢綜合實力強盛,當時漢朝國庫已經相當充足。具有雄才偉略的漢武大帝果斷意識到對匈奴進行反擊的時刻已經到來。戰爭需要優秀的軍事力量,為瞭改變漢軍戰鬥力弱的問題,漢武帝派人積極從匈奴那裡學習先進的騎兵突擊戰術,鑄造鋒利的武器。同時,戰爭需要優秀的軍事將領,於是漢武帝大膽啟用年輕將領衛青霍去病等勇猛而且功名心強的將領,清除思想落後,沒有進取心的將領。抵抗匈奴,邊境是第一戰線,於是漢武帝不斷往邊境派兵和民眾,在那裡建立城市同時對邊境居民進行軍事訓練,提高他們的戰鬥力。以上種種的措施,都需要強大國力的支撐才得以完成。於是經過三次大型戰役和數百次小規模戰鬥,漢武帝終於徹底消滅瞭匈奴的主力。匈奴自此一蹶不振,後來匈奴的一部分部落投靠瞭漢朝,還有一部分西遷西域。從此匈奴之患終於被解決,再也沒有對大漢構成威脅。

第三,"騎虎難下"
眾所周知,戰爭是費錢的大工程,漢武帝討伐匈奴進行到中期時,漢朝的財力已經消耗瞭大半,《史記》中記載:"是歲費凡百餘巨萬" 。"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矣",可見軍費也已告罄。 但是衛青、霍去病等人在戰場上節節勝利,勢不可擋,匈奴人就要被打敗,因此,漢武帝不可能讓自己以及漢朝數十年的努力付之東流。漢武帝面對太子停止攻打匈奴的建議,回答道:"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勝敗在此一舉,無論多麼艱難,漢武帝仍舊會把他的征伐匈奴的策略進行下去。

第四,開疆拓土
我們現在提到"文景之治"的政策,包括"文景之治"時期對匈奴的政策,都覺得符合當時的國情,是正確的、有先見之明的。但是實際上,古人並不這樣認為,他們並不認為"文景之治"的外交政策是正確的,相反,他們認為"文景之治"時期對匈奴政策非常懦弱,打不贏,才屈辱求全。如果能夠打贏戰爭,那麼戰爭勢在必行。
《史記》中記載,漢文帝曾經對李廣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意思就是,現在國傢這個情況不適合打仗,如果能打仗,那麼你有機會做萬戶侯。由此可見,漢文帝骨子裡也有戰爭的熱血,有開疆拓土的野心,但是迫於國情,隻能委曲求全。
漢景帝時期也是同樣的問題,他曾經把五個投降過來的匈奴人封為侯,周亞夫和他鬧瞭矛盾。當時周亞夫想打仗,但是漢景帝不想打,隻想招撫。這就是矛盾所在。但是身為帝王,國傢的掌舵者,他也知道打仗必敗,否則他也會打,征服匈奴,攻城略地。
到瞭漢武帝時期,擁有瞭打仗的資本,因此,他能夠不斷地打。歸根結底,征伐是古人的一個主題。開疆拓土,治下子民更多,是作為一個君王必須要做的事情。漢武帝是雄才偉略的皇帝,國傢當時實力強大,對外征伐就是勢在必行的事情,絕對不能停止,這樣他才能實現他的抱負,成為偉大的皇帝。

第五,光宗耀祖
古人認為,祖宗開創基業,子孫後代必須守護住,否則就是不孝子孫。如果可以把先祖的基業做大做強,繼往開來,那麼可以在自己的傢族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漢高祖創建漢朝。一代代皇帝勵精圖治,才有漢武帝時期的國力富強。漢武帝條件在此基礎上征伐強大的匈奴並且戰勝它,把漢朝的名聲傳遍各國,這是多麼偉大的事業,這是多麼光宗耀祖的事情。自己的傢族地位也可以得到極大的提高,何樂而不為?
而歷史的確證明瞭,漢武帝無愧於漢朝最偉大的皇帝。無愧於兩千年歷史偉大的皇帝之一。
第六,個人情感因素
漢武帝恨匈奴人。瞭解漢史的人相比都知道,漢武帝小時候並不得寵,與母親姐姐相依為命,可是就在後來,漢武帝唯一的親姐姐成為瞭漢匈聯姻背景下的犧牲品,遠嫁匈奴,所以他恨匈奴。而且,匈奴或者一些少數民族都有一個傳統,就是上代單於死後,他的王後還要嫁給下代單於,他的姐姐因此是飽受折磨,漢武帝瞭解後自然是苦大仇深。從個人角度來看,為自己苦命的姐姐報仇,也在情理之中。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漢武帝用四十多年的時間征伐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