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名氣不大但歷史影響極大的明朝名將
大傢好,這裡是小編,今天給大傢說說李成梁的故事,歡迎關註哦。
談到嘉靖末年到萬歷初年的明軍將領,一時間可謂群星璀璨:戚繼光、俞大猷、譚綸……一個個將軍的名字都是婦孺皆知的。在他們中,有一個人的歷史地位非常特殊,他的名氣不如上述人物大,但他的歷史影響卻極大,他就是李成梁。

李成梁就是李如松的父親,其傢世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在承襲瞭鐵嶺衛指揮僉事以後,他憑借一刀一槍的軍功做到瞭參將。在參將的位子上,他帶著手下的人把土蠻部打的除瞭丟下屍體就是拖傢帶口躲得遠遠的,在遼東地區的蒙古諸部的心目中留下瞭極深刻的印象。
隆慶年間的遼東地區並不平靜,雖然俺答已經基本老實瞭,但是其他部落的首領依然改不瞭遊牧民族的習氣,時時窺探著南下搶一把。先後十年,三任總兵戰死,讓遼東總兵成瞭一個沒人敢接的位置。在連續第三位總兵殉國以後,這塊燙手山芋交到瞭李成梁手裡面。而他甫一上任,就大修武備,以才能甄選軍官,並且以厚賞召集全國各地的能幹的男兒來當兵。一時間軍紀、軍威大振。
整飭完遼東軍不久,敵寇就來檢驗李成梁的工作效果瞭。在小股部隊被擊退後,土蠻部大舉入寇。李成梁率部在卓山和敵人遭遇,他與副將對敵人形成夾擊之勢,斬其首尾,一共斬首五百八十多顆。不死心的土蠻又在次年冬天再次進犯,李成梁再次將其擊退。而後李成梁主動出擊,將土蠻趕得越來越遠,他自己的爵祿也越升越高。遼東總兵的位子也越坐越穩。
從戰術的角度來看,李成梁的仗打得都不能算太大,每次的斬首數目基本也就數百左右。但是從戰略意義上來看,卻是非常關鍵的:因為李成梁的戰略思想是以攻代守、層層蠶食,盡管每次出戰的戰果都不能說太輝煌,但貴在次次都打勝仗,而且每次出征總不空手而歸,總要啃掉蒙古人的一片地盤回來,長期的這樣積小勝便可為大勝。再加上李成梁對這些蠻族向來沒什麼好感(雖然他自己也不過就是個朝鮮移民),下手絕不手軟,使得在他鎮守遼東的二十多年裡,曾經因為蒙古人入寇而雞飛狗跳的遼東漸漸地安靜瞭下來。
同戚繼光、俞大猷們一樣,李成梁也有一支自己培養出來的武裝,就是遼東鐵騎。這支部隊的戰鬥力與戚傢軍不相上下,而且還有一個戚傢軍不具備的優勢——他們是清一色的重騎兵,並且配備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器。這支光榮的軍隊跟著李成梁立下瞭無數戰功,後來還由李如松率領,先後參加瞭平哱拜和抗倭援朝的戰爭。

萬歷十九年,六十六歲的李成梁宣佈退休。此時遼東一帶基本上可以說是非常安靜瞭,但是他的退休並不是光榮退休,甚至還有些尷尬。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隨著李成梁年齡的增大,其武力及進取心在下降,但是對爵祿的渴望卻一點也沒有消失。萬歷十七、十八、十九連續三年,敵人先後大舉入寇數次,李成梁的嫡系部隊損失慘重,中伏而死者不計其數。而曾經和兄弟們一起共患難的李成梁這個時候已經完全不想管士兵的死活瞭,輸瞭就再打,再輸就冒功。明明是幾個大敗仗,他卻向朝廷謊報自己斬首多少多少,終於被巡邊禦史狠狠告瞭一狀,萬歷皇帝盡管對他很欣賞,卻也不便再維護他,隻好暗示他早早主動申請退休瞭事。
李成梁鎮守遼東的這些年裡,先後十次奏報大捷,不上朝的皇帝好幾次因為他去太廟告慰祖宗。邊將的武功有如此輝煌者,從明朝開國二百年來隻有他一人。曾經的他銳意進取,每戰必克,威震東北。但隨著官位越來越高,他也就逐漸成瞭一個傳統的官僚:由於遼東基本都他說瞭算,因而整個東北的所有財政收入經他手再上報京城的,到底還剩下幾成很讓人疑惑。而這些錢也不白拿,京官吃他好處的不計其數,自然為他說好話的更多。
而他的戰功,具體有多少是幹貨也未可知:塞外的戰功,有多少他自己說瞭算;一旦敵人破關而入,他就擁兵觀望,以“堅壁清野”為托詞;至於殺良冒功,到瞭後期更是習以為常。而即使精明如張居正、申時行,也常常為他蒙蔽。至於禦史、巡撫,稍微忤逆他的意思就會被排擠出去。直到申時行等人先後離任,李成梁才失去瞭朝廷的奧援,沒人幫他遮羞,自然也就隻能退位。
李成梁雖然離開瞭,但他的影響還在:由於他的威望過高,而遼東一帶的將領基本全部都出自他的提拔。這導致他離任以後,來的每一任總兵都和下面的將軍搞不好關系,十年內就換瞭八個總兵。這樣頻繁的更迭主帥,使得遼東一帶的邊輩更加廢弛。至於李成梁的兒子們,盡管老爹退休,但是他們全部都是總兵、參將級別的高官。然而除瞭李如松對得起“老子英雄兒好漢”這句話之外,其他的不是庸才就是廢材,還有一個地地道道的窩囊廢。

萬歷二十九年,李如松已經去世瞭好幾年,遼東再也沒有一個能打的將領。七十六歲的李成梁再次出山,五年後,他下令將孤山堡、險山堡兩地的六萬四千戶人民內遷,當地居民嚎啕大哭不願離傢,李成梁就派軍隊逼著他們搬傢,死者不計其數。李成梁反而拿那些死難者的人頭當做敵人的腦袋報功!
孤山堡是李成梁一手經營出來的,為什麼要拱手讓人呢?具體原因已經不得而知瞭,隻知道他一把老百姓遷走,一個女真酋長就把這塊肥沃的土地占瞭。萬歷四十三年李成梁頂著太傅的頭銜去世,四十七年這位酋長就對明朝宣戰。在這一戰中,明軍數十萬精銳全軍覆沒,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柏(就是那個窩囊廢)投降。而這位酋長,就是努爾哈赤。
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對於那些真正保護他們的英雄們,自然是不會吝惜褒美之詞的;而李成梁到後來竟無太多人知曉,其原因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對於他的評價用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一時之功臣,萬世之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