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古代女子招親方式 除瞭比武招親和拋繡球外還有一種
你真的瞭解古代女子招親嗎?小編給大傢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在中國古代社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人們婚配的主要手段,大多數人也是這樣過來的。但一些有錢人傢的女子,卻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可惜受封建禮教的約束,大傢閨秀在未出閣前一般是不被允許外出的。不能外出,連外人都結識不瞭幾個,如何能挑中如意郎君呢?這時就出現瞭中國古代最常見的兩種招親方式。
第一種,比武招親。設置這種方式招親的大致有兩類人。第一類人出身為武術世傢,希望通過比武招親來覓得良婿,好將傢族武學發揚光大。比如《射雕英雄傳》中的穆念慈,她本人武藝就不錯,隻是年齡大瞭急於婚配,便想通過打擂臺來找個比自己武功高的人結婚。第二類人是大財主,傢財萬貫卻隻有一個女兒。所以他們不僅要找個女婿,而且還要找個能守得住傢業的人。如果此人能在眾人中脫穎而出,那日後必定也沒人敢欺凌他,傢業就不怕被人搶走瞭。

第二種,拋繡球。這種招親方式一般是大戶人傢的女兒到瞭結婚年齡,又不滿意父母給介紹的對象,便在繡樓上挑選如意郎君。在拋繡球之前,傢人需要先把這個消息散佈出去,好讓青年才俊知曉。如果大傢都有意參與,便先進行報名。報名之後,這個姑娘的傢人將會對候選人進行初步的篩選,如同現在各類節目的海選一樣。通過篩選的候選人將會收到繡樓的邀請函,憑票入場。

拋繡球當天,姑娘拿著繡球在繡樓上遊走,看底下哪位少年能俘獲歡心。如果看中瞭誰,就把繡球拋向他,接到繡球後就是被選中的錦鯉瞭。一般來講,姑娘挑中的青年傢世和她都差不多。否則也不會出現在現場。至於電視劇中那種任何人都能參與的拋繡球活動,那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不加篩選,萬一乞丐拿到繡球怎麼辦?

第三種,同年大會。現在有很多像非誠勿擾一樣的相親節目,一群女人站臺上等著,然後男嘉賓挨個上場。喜歡的就留燈,不喜歡的就滅燈。在古代社會也有類似的節目,那就是同年大會。在唐朝時期,每當朝廷放榜後,考中的進士就會被邀請去曲江池畔參加“同年大會”。那時,朝廷大臣和皇帝的女兒便會去相意中人。看中哪位就和他表白,如果同意就直接回傢訂婚。如果不同意,也有可能被有權勢的貴族綁走。當然,這隻是個別現象,因為一般人還是願意“嫁”入豪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