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古代白酒為什麼被稱為“百藥之首” 白酒主要體現在什麼方面

古代白酒為什麼被稱為“百藥之首” 白酒主要體現在什麼方面

時間:2020-03-10 14:06:0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給大傢準備瞭:百藥之首白酒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關於酒的文化,在中國已經有瞭幾千年的歷史瞭。中國的酒,從最早的黃酒,到後期的白酒,以至近現代的葡萄酒和啤酒,酒一直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實酒文化以及人們對於酒的看法,一直是在爭議中向前發展,就比如說白酒,在古時候一直被稱為“百藥之首”,有很多文人騷客都喜愛飲酒,而到瞭現在,白酒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的印象就不是太好瞭。白酒古時候被稱為“百藥之首”,為何到瞭現在,卻被很多人誤解?

白酒雖然在中國出現的時間不如黃酒早,並且也是屬於從國外引進的釀酒工藝,但是它明顯帶有中國酒自己的特色,那就是獨有的酒曲工藝,雖然也是蒸餾而成,不像是黃酒那樣的釀造酒,但是發酵的時候同樣是用到瞭酒曲。因為有瞭酒曲的參與,中國白酒的口味屬於一種復合型的口味,比較有層次感,這是外國白酒所做不到的。

白酒古時候就被稱為“百藥之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白酒本身具有“藥引子”的作用,比如說現在還有很多人喜歡喝“藥酒”,就是把各種中草藥泡在白酒裡,然後將中草藥裡面的成分浸泡到白酒裡,以便拿來飲用,以前還有喝中藥之前飲一口白酒的做法,就是白酒能夠起到一個“引子”的作用,便於人體更好地吸收藥性。另外,白酒本身就有驅寒、活血化瘀的作用,以前人身上有點小毛病,有時喝點白酒就可痊愈。

為什麼到瞭現代,很多人反而認為喝白酒不好,並且對白酒產生瞭很大的誤解呢?這首先和飲酒習慣有很大的關系,白酒進入中國的時間大概是在宋末元初,之前中國人一直都是喝的黃酒,比如武松打虎的時候就是喝瞭18碗酒,但是他當時喝的可不是白酒,而是酒精度數很低的黃酒,也就是比現在的啤酒酒勁大一點。直至民國時期,人們還是以喝黃酒為主,白酒並不是酒桌上的主流酒。

白酒正兒八經上瞭宴席的酒桌,是在解放以後,裡面的原因也很多,到瞭現在,白酒更是成瞭大傢在外聚餐或者正規宴席的必備酒。但是白酒不同於黃酒,當年喝瞭18碗酒的武松,你讓他來喝現在的白酒,估計也就是能喝下去2斤瞭不得瞭。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人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所以在喝白酒的時候也是狂飲濫飲,酒精度數這麼高,喝下去之後肯定對人身體不好。

另外就要說到勾兌酒瞭,勾兌酒的起源也很有意思,主要是因為解放後的1950年代,當時糧食緊缺,為瞭節省糧食,國傢從前蘇聯引進瞭液態蒸餾法的白酒工藝,用比較廉價的薯類代替瞭大米等糧食,因為這個液態發酵工藝釀出的白酒,沒有純糧酒的香味,所以需要添加香精,這就是勾兌酒的初衷。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演變,很多酒廠看到瞭勾兌酒的巨大利潤,紛紛加大瞭勾兌酒的產量。勾兌酒裡加瞭香精,自然對人身體不好。現在很多人提起白酒就皺眉頭,其實是被勾兌酒敗壞瞭名聲。

通過上面分析的,大傢可以理解到,白酒本身還是不錯的,一個是過量飲酒,第二個是勾兌酒,這兩塊直接拉低瞭人們對白酒的看法。還是那句話,喝酒要適量,“酒是糧食精”這句話還是沒錯的,適量飲酒,小酌怡情,這才是喝白酒時真正應該持有的態度。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