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武皆分九品卻有十八個等級 這些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九品官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官員的品級是從魏晉開始的,曹魏的陳群創立瞭九品中正制,當時是按照傢世(被評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來品評。中正對人物的道德、才能隻做概括性的評語,稱為"狀"。中正根據傢世、才德的評論,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稱為"品"。品共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這就是後來官員品級的雛形。
到瞭元明清時代,已經形成瞭完整的品級制度,文武官皆分九品,各有正、從,實際上一共有瞭18個等級。
一品:官職有太師,太傅,太保(也就是所謂的三公),還有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等;

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
從一品:官職有少師、少傅、少保,協辦大學士,六部尚書等;
二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總督、加銜巡撫等;
從二品:翰林院學士、佈政使、巡撫等;
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禦史、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按察使等;
從三品:光祿寺卿、太仆寺卿、都轉鹽運使司運使等;
四品: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二等侍衛、宣慰使司同知等;
從四品:侍讀學士、國子監祭酒、知府、宣撫使等;
五品:通政司參議、給事中、各部郎中、三等侍衛、太醫院院使、欽天監監正、同知、千戶等;

曾任三等侍衛的納蘭性德
從五品: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監察禦史、各部員外郎、知州、副千戶等;
六品:內閣侍讀、欽天監監判、神樂署正、僧錄司善事、道錄司正一、通判、百戶等;
從六品: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安撫使司副使等;
七品:翰林院編修、大理寺評事、太常寺博士、知縣、教授、筆帖式等;
從七品: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等;
八品:五經博士、太醫院禦醫、鹽課司大使、縣丞、州學正、教諭等;
從八品: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等;
九品: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等;

九品芝麻官劇照
從九品: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刑部司獄、太醫院吏目、府稅課司大使、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等。
我們所常知的一些官職如宰相、六部尚書、侍郎等確實都是最高的品級瞭,而其他如太醫院禦醫才是八品的官銜,最高級別的院使是五品,也就是說熬一輩子才能弄個五品官,遠不如今日那些出名的教授待遇好瞭。
而九品官就是縣主薄、刑部司獄等,怪不得叫做九品芝麻官呢,但是還有個級別,比那些不入流的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茶引批驗所大使等還是好很多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