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所贊的英傑韓朝宗,在歷史上是個碌碌無為的庸官?
在歷史長河中,韓朝宗可以說是很出名瞭,那麼大傢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唐代大詩人李白一封《與韓荊州書》,使韓朝宗這位藉藉無名的官員聲名鵲起,書中一句“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更是讓韓朝宗千百年來飽受贊譽。
可實際上,真正的韓朝宗並非如李白所贊的英傑,而是一位碌碌無為的庸官。
韓朝宗,京兆長安人,曾任工部侍郎,後來出任荊州長史,所以被時人稱作“韓荊州”,雖然為官數十載,政績卻乏善可陳。
為官期間,韓朝宗做得最值得稱道的一件事,就是破除水井的迷信。
那是他擔任襄州刺史兼山南東道采訪使期間,當時襄州長沙有一個口井叫做“昭王井”,當地傳說誰喝瞭那口井的水就會死。
那口井的水其實並沒有毒,也未被詛咒,因為當地人都是在傳說的耳濡目染下長大的,對此深信不疑,很多人寧願沒水喝,也不敢取那口井的水來飲用。

韓朝宗知道後,裝模作樣的寫文章祭天,請人做法求神,然後第一個打井水來喝。
當地人看到韓朝宗喝井水之後沒有任何事發生,相信詛咒什麼的被韓朝宗破除瞭,都開始打井水來喝。
後來當地人為瞭紀念韓朝宗,就將那口井重新起名為“韓公井”。
韓朝宗後來因為放任下屬官員增加苛捐雜稅而被朝廷貶官,可見,此公不僅能力、政績平庸,就連官德也不怎麼高明。
這樣的一位庸官,為何能得到大詩人李白的極力稱贊呢?
原來唐朝雖然實行科舉制,但錄取名額有限,很多讀書人終其一生也無法叩開科舉的大門走上仕途。
於是,一些讀書人探索出另外兩條走上仕途的捷徑:
一是隱居山林等待出名後被朝廷征召,但這種方法的成功率太低;
二是通過結交公卿、貴族、名人等,得到他們的推薦,從而踏上仕途。
李白一生自視甚高,不屑於參加科舉考試,所以就走上瞭另外兩條路。
到山林隱居的李白,並未名揚天下,自然得不到朝廷征召,隻好再次出山到處結識公卿。
韓朝宗雖然為官庸碌無為,但有一個優點:喜歡舉薦晚生後輩,他先後將崔宗之、嚴武、蔣沇等人舉薦到朝廷,消息傳開後,韓朝宗就成為瞭讀書人心目中的“伯樂”。
李白遊歷到湖北時,正巧韓朝宗擔任荊州長史,於是,李白就寫下瞭著名的《與韓荊州書》。
李白在書中極盡恭維之能事,甚至將韓朝宗比作古代賢臣周公,但遺憾的是,文章並未打動韓朝宗,李白自然也未得到他的舉薦。
與李白有類似經歷的還有“詩聖”杜甫,杜甫的仕途之坎坷,絕不在李白之下。
杜甫曾在長安幹謁公卿、權貴10餘年,受盡瞭白眼和委屈,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詩中道盡瞭其中的酸苦。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這些詩句,在千年之後的今天讀起來,依然讓人心酸!
李白想要卻始終沒有得到韓朝宗的舉薦,而另一位著名詩人得到瞭韓朝宗的舉薦,卻沒有好好珍惜。
他就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
孟浩然仕途同樣不順,終其一生也未走上仕途,最多不過是在張九齡處做過幕僚而已。
屢屢碰壁之後,孟浩然對仕途已不再熱心。
有一年,孟浩然來到長安,韓朝宗久聞孟浩然大名,就想約他見面,聊聊把他舉薦到朝廷一事。
派出去的人找到孟浩然時,他正在跟一夥朋友喝酒,一夥人正喝得高興,孟浩然便對來人說,我已經喝瞭酒,不管其它的事瞭。
孟浩然盡管最終錯過瞭韓朝宗的舉薦,但對他非常感激,後來韓朝宗被貶官時,孟浩然作瞭一首《送韓使君除洪州都曹》送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