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1 11:00:34
謊言會影響大傢的信任,也會影響朋友之間的感情,叛侶之間的信任。在對方說謊時怎麼才可以辨別他是否在說話,在哪些細節裡可以分析到對方是不是在說實話。現實生活中,謊言成為瞭大傢相處中的一種慣用套路,想要瞭解一個人首先要瞭解他是怎麼說謊的,究竟如何辨別一個人是否說謊?
有多項實驗的結果顯示,絕大部分普通人辨識出謊言的準確率大概是50%——跟瞎猜沒什麼區別。大傢基本是如同擲骰子一樣碰運氣而已。
在美劇《別對我說謊》(LietoMe)裡,劇中痞痞的男主Lightman博士擅長透過臉部微表情和肢體語言來識別謊言。但是,根據研究表明,“微表情”其實並沒有什麼用……這又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如何辨別一個人是否在說謊?真正的FBI探員又在使用什麼樣的方法看出破綻呢?
有多項實驗的結果顯示,絕大部分普通人辨識出謊言的準確率大概是50%——跟瞎猜沒什麼區別。一項針對超過2萬人的研究顯示,他們當中隻有50人(千分之二點五)能夠依靠肢體語言或微表情,做出準確性超過80%的判斷,大部分的人隻是如同擲骰子一樣碰運氣而已。
很多人都看過美劇“別對我說謊”(LietoMe),劇中痞痞的男主Lightman博士擅長透過臉部微表情和肢體語言來識別謊言,比如他提到,男性說謊時的典型動作是摸鼻子。該劇由行為學專傢、“微表情”理論的發明者PaulEkman指導制作,似乎提高瞭不少可信度。不過,劇中的這些關於“微表情”的技巧,真的能幫助我們識別謊言嗎?真正的FBI探員又在使用什麼樣的方法看出破綻呢?
今天我們來聊聊“測謊”
研究說,“微表情”並沒有什麼luan用
上世紀70年代,PaulEkman第一次發表瞭關於“微表情”的研究。“微表情”指的是那些無法用肉眼觀察的表情,它十分短暫,往往隻持續0.04-0.07秒,如果要觀察的話,需要透過高速攝像機。他認為,這些細小的表情可以泄露人們的欺騙行徑。
我們都知道,不善於說謊的人,往往會在撒謊時不自覺地眼神閃爍、臉紅、結巴、手心出汗。但Ekman認為,即便是那些看似鎮定、有一張“撲克臉”的人,在說謊時也會不自覺地產生緊張、愧疚、有時甚至是愉悅的情緒,這些情緒是很難隱藏的,總有那麼一個瞬間,你臉上的微表情或者肢體語言會泄露天機。
為什麼辨別微表情並不可靠呢?
這是因為,這些技巧大多聚焦於肢體語言或面部表情的異常特征,譬如臉微微泛紅,局促地笑,或者較高頻率的眨眼。這些研究都存在著一個假設,即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撒謊的行為會不由自主地激發一些情緒,並表現出相似的身體反應特征。正如Ekman博士的理論提出的:“人們說謊時的特征具有普遍性。”
但實際上,心理學傢們後來發現,這些看似可靠的特征其實不太管用。有的人說謊就緊張得笑出聲,有的人卻會臉部緊繃;有的人說謊時會與你對視,有的人卻眼神閃爍。——也就是說,從來都不存在一部有關肢體語言的辭典,能夠在普遍意義上定義出人們的表情代表瞭什麼。
那麼,真正的FBI是如何測謊的?
1.多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
因為撒謊者隻是暗示瞭一個廣泛的故事框架,他們的描述往往缺乏細節,因此,讓他們開放地描述更容易露出破綻。不要使用是非題,一段故事中的漏洞會比單純的“是”或“否”更容易被識別。
2.問一些讓對方出其不意的問題,或讓對方使用倒敘。
英國樸次茅斯大學的兄弟 心理學傢AldertVrij運用瞭“認知負荷”理論來改良審訊方法。這一理論是說,無論人類大腦能處理的訊息量是多麼巨大,對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在某一時間點都隻能進行有限的思考,在同一時間段內的認知資源(cognitiveresources)是有限的,我們很難“一心二用”。
3.觀察對方的自信度,適時發出挑戰。
當說謊者認為他們掌握瞭主動權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長篇大論。然而,一旦他們感覺到不對勁(或許你問到瞭關鍵的地方),他們就會變得沉默或者支支吾吾,這是因為,他們開始感覺到無法繼續掌控對話的發展方向,所以不願意多說。
4.關心 和確認對方敘述中微小的細節。
你可能還記得,當警察想知道嫌疑人與一個案子是否有關時,一般會問:“xx日xx時你在什麼地方,幹瞭什麼”,然後透過查證證詞的真實性,來判斷嫌疑人的可靠性。如果嫌疑人在一些細節上出瞭錯,那麼他的證詞就會露出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