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的快樂是為何?

2017-04-01 11:00:21

  人類兄弟 一直存在著“謊言”。研究兒童心理的學者們普遍認為,兒童通常在4歲左右就能學會說謊,原因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兄弟 環境的認知、對語言能力的掌握都發展到瞭一定階段。也就是說,說謊是人類後天習得的一種“能力”。當然,也有研究指出,人類的說謊“能力”是與生俱來的。無論如何,從研究角度來思考,說謊並非完全是貶義行為,也可能是一種高級生物進化的策略。

  “惡作劇”為心靈開啟自由日

  既然謊言本就存在,一個專門用來“說謊”的節日,為何會令人們期盼呢?

  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大部分。在日常兄弟 活動中,我們大多用自我或超我進行交際與互動,而潛藏在本我中的獵奇心理和惡作劇心理便被不斷壓抑。“愚人節”的存在,剛好為這部分心理名正言順地放瞭一天假,大傢可以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取樂彼此。現今兄弟 競爭劇烈,生活節奏快,人們的心理也承受著普遍的壓力,小小的惡作劇便成為緩解壓力、調節身心的出口之一。

  從心理學上看,人的內心皆有惡作劇的傾向,惡作劇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甚至比一般事件的順利完成更使人興奮。在策劃惡作劇的過程中,人們的控制欲和成就欲均被激發。與其他情形不同,這種帶有“搗蛋”意味的策劃,完全出於人的主觀意願,反而比做“有意義的事”更有動力。當惡作劇成功後,隨著成就欲和控制欲得到滿足,快樂感也就由心而發。

  “愚人節”默許的適度惡作劇,如同為心靈開啟瞭自由日,讓本我中的自己得到釋放,帶來愉悅感。

  適時釋放心中的“小頑童”

  我們都曾經是天真無邪的小孩,長大成人後,接受道德和兄弟 規范的約束,明白許多事情不能為所欲為。但是,成長並不代表存於人內心深處的童真和狡黠消失。

  適度、善意的惡作劇,實際上就是和有趣的人做快樂的事。這種行為,或是說這種幽默的心態,可以釋放人們心中的“小頑童”,去重溫孩童時代的稚子情懷。

  現代兄弟 不知從何時起,把“有趣”當作評價人的高標準之一。一句“餘生太短,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更是成為無數人擇友甚至擇偶的準則。對著有趣的人,話不多說便已心領神會,平淡的生活也會變得妙趣橫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常與有趣的“小頑童”眾樂樂,快樂的能量會被傳遞和放大。所謂在團體心理治療中收獲成長便是這個道理。“愚人節”就像是這樣一群“小頑童”的大規模團體心理治療,其間流動著快樂和成長的能量。

  古人雲:大智若愚。這類人揣著明白裝糊塗,“娛人愚己”,卻擁有大智慧。他們往往聰明、幽默、獨立,對一切新生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對一切突發事件卻又有淡然的平常心。常懷愚人之心,不失為“大智”的表現。

  原來我們是“不完美”的同伴

  你會跟陌生人隨便開玩笑嗎?當然不會。“愚人”的玩笑實際上是有選擇性的,范圍限於熟人之間。因為人們會預先在心中劃分一個安全范圍,認為這部分人是“開得起”玩笑的。

  這種相處模式,在無形中幫人們降低瞭內心對於人性的期望值,讓彼此心安理得地面對一個“不完美”的事實。內心獨白仿佛就是:“你被惡作劇,因為你不精明;我搞惡作劇,因為我不忠厚。”而正是這種雙方的“不完美”拉近瞭彼此的距離,小小的惡作劇傳遞出的其實是“我們都不完美,謝謝你的包容,我們是同伴”這樣的溫暖訊息。

  但需要意識到的是,“愚人”的惡作劇和惡意的謊言有根本上的不同,兩者的目的和動機需要區分,尺度和後果也需要預判。如果一個人習慣瞭無緣無故去欺騙別人,說謊的時間過長或次數過頻,以至於對那些被謊言困擾的人造成某種危害時,這樣的說謊就是一種病態行為瞭。

  說謊成癮的人,即使在不需要說謊的情況下仍然有意或習慣性地說謊,有時候是為瞭中傷別人,看到別人相信謊言時感到沾沾自喜;有的說謊者僅僅是用撒謊來獲得變態心理的滿足,造成騙人的實際後果,即便屢屢被揭穿仍樂此不疲。如此這般,則需要正當的幹預來制止這種行為,尤其是對正在成長期的兒童而言,及時糾正不良心態和做法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