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位居蔣系虎上將之首的劉峙為何被稱"豬"將軍
2016-08-17 23:02:36
劉峙(1892~1971), 字經扶。江西吉安人。國民黨軍高級將領,二級陸軍上將。劉峙民國江西五上將之一,素有北伐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戰中的“長腿將軍”和解放戰爭中的“敗將”之稱。那麼,劉峙身居五虎上將之首的劉峙為何被成為“豬”將軍呢?揭:位居蔣介石"五虎上將"之首的劉峙為何被稱"豬"將軍。
1892年6月30日,劉峙出生於江西省吉安縣(現吉安市吉州區長塘鎮)廟背村的一戶農民傢庭。
其實,早在劉峙崛起之前,有一個叫錢大鈞的人,錢大鈞是江蘇吳縣人,出生於原正儀鎮雅涇村(現江蘇昆山市玉山鎮)東北村。國民黨元老,黃埔建校初期教官。早年積極參加反清倒袁,後在軍閥混戰中為蔣介石效力,被委以重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主任,陸軍中將加上將銜,是蔣的八大金剛之一。
但是,錢大鈞中道衰落,這時黃埔系將領中代之而起的是劉峙。
早期傳聞劉峙不會打仗,是聞名遐邇的“豬”將軍。但其實多為誤傳。抗日戰爭以前,他在蔣介石嫡系將領裡可謂戰功赫赫,是地位僅次於何應欽的黃埔教官。
蔣介石麾下還有一個“五虎上將”之說,指北伐和中原大戰中能征善戰、戰功顯赫的五——名嫡系將領:劉峙、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這五名上將,劉峙赫然居於首位。 為什麼會有劉峙不會打仗的傳聞呢?
原來,劉峙在認識蔣介石這個伯樂之前,一直鬱鬱不得志,一時間劉峙依舊隻能蹉跎歲月,人生之路未有絲毫起色。
1920年,劉峙擔任援贛軍第四軍四支隊一名營長,與廣西軍閥陸榮廷部隊作戰時,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受到第二軍前敵總指揮蔣介石的賞識。
能與後來的“天子”蔣介石相識於未發達之先,而且受到賞識,這是劉峙命運轉機的開始。
1924年6月,黃埔軍校創辦,急需大批教官,此前與劉峙相識的何應欽向蔣介石推薦瞭他。蔣介石一聽是當年印象中勇不可當的劉峙,當即發瞭聘書,讓他做瞭一名戰術教官,不久又調他為校本部參謀處科長。
在黃埔軍校裡,劉峙除再次來到蔣介石的身邊,擁有瞭“廣西老兄弟”這一難得的資本,還有一個收獲便是結識瞭一批以後官場能互相照應、共同扶持的朋友。他與何應欽、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陳繼承等教官們緊緊抱成一團,來往密切,成為蔣介石日後建軍、打江山的忠實骨幹。
這年11月,蔣介石奉孫中山之命組建黃埔教導一團,劉峙被任命為第二營營長,與團長何應欽一起開始成為直接帶兵的教官之一。
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何應欽、顧祝同、陳誠、劉峙、張治中、錢大鈞、蔣鼎文、陳繼承,除團長何應欽以及陳繼承先被任命為第二營營長,隨即被劉峙取代外,其餘都依然還是並無實權的“教書匠”。
“先到為君,後到為臣。”等級制度嚴格的軍中是極為講究資歷的,除非有像陳誠後來屢屢得到蔣介石越級提拔的可遇不可求的少數例外。劉峙早一步成為實職營長,是後來相當長時間在黃埔系中僅居何應欽之下的緣故之一。
劉峙到軍校前畢竟有過多年的實戰經驗,與紙上談兵,僅擅長軍校計劃、教程、規章的王柏齡截然不同,在第一次東征的淡水、棉湖之戰中屢立戰功,開始嶄露頭角。
特別是淡水戰役中,當教導二團團長王柏齡臨陣脫逃,戰線岌岌可危之際,劉峙奉何應欽之命連夜率領二營官兵趕來增援,毅然下令全營上刺刀,進行猛烈反沖鋒,將正為勝利欣喜的敵軍殺得狼狽逃竄,一舉扭轉危局。
1925年8月,劉峙因功升任為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此時第一軍共兩個師9個團),與三團團長錢大鈞、五團團長蔣鼎文、九團團長衛立煌同列。4個月後,劉峙又升任為第二師師長,居於軍長何應欽之下,陳繼承、蔣鼎文成為他的部下。
劉峙除瞭善戰,還很忠誠,達到瞭蔣介石所需要的“愚忠”境界。
1926年3月的“中山艦”事件中,劉峙率領第二師忠實地執行蔣介石的命令,扣押瞭第二師和海軍中的所有黨代表及中共黨員。遭到質疑時,他老老實實說:“我也不完全瞭解,我是以校長的意思為意思,校長命令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
蔣介石對此自然十分滿意。黃埔軍校薈萃四海英豪,能打仗者不乏其人,比如鄧演達、蔣先雲之輩。但既會打仗,又能“以校長的意思為意思”,不和“校長”唱反調的人,才是蔣介石需要的最理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