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外籍太監 關於外籍太監的秘史

2016-08-17 23:14:10

 原來太監並非是隻有中國才有的,在舊制度的下產生的太監在國外也有。根據史料記載,古埃及、古羅馬、古希臘等國傢也都曾出現過閹人;一些受中國影響的亞洲國傢,比如朝鮮、印度,也都有太監出現過。

  但是中國出現外籍太監並不奇怪,古代中國有很多藩屬,根據當時的形勢,中國處於政治需要會向藩邦提出一些要求,其中也包括索要閹人。這些進入中國皇宮的外籍太監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入宮瞭。因此,他們無論從語言還是生活習慣上都能很快地融入到中國人中,以至於一些歷史書籍在記錄他們的時候,甚至忽視瞭他們的外籍身份。

  深宮之內,外籍太監究竟從何而來?他們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其生活狀況又是怎樣?

  元朝時有個高麗籍太監名叫樸不花,他7歲時被凈身送進瞭元朝的皇城內,從事皇宮內的雜務工作。中國古代和朝鮮的來往一直非常密切,從東晉開始,朝鮮就是中國的藩屬國,朝鮮國王都要受中國的冊封,因此,像樸不花這樣的人,在本國接受閹割以後,被送到瞭中國。樸不花在朝中的幾十年時間,他從一個普通小太監步步攀升,最終權傾朝野,參與國政。

  外籍太監在中國的地位和其他普通太監一樣;他們處於社會的最下層,是皇傢的私人奴仆,常被人們稱為“災星”、“禍水”。能夠爬上高位、輔佐皇帝的太監,實在很少,像樸不花等這樣外籍太監在中國歷史上更是極少。

  其實,外籍太監還發揮著一個特殊的作用,即促進當時中國與番邦的溝通交流。

  朝鮮籍太監海壽是明洪武年間李朝太祖李成桂遣送入明朝服務的一員閹人,海壽曾七次被遣回本國為使者,為明成祖向朝鮮國王索取各種物資。而其影響尤為深遠的,是替中國的皇帝向朝鮮索要朝鮮處女,並在其中為明成祖選擇妃子。明代北京城內的重要古剎寺院,雖系奉敕修建,實際上主要是太監來完成,外籍太監在其中也起到瞭一定的作用。

  明清時期,來中國的朝鮮使節非常之多;清朝時候,每年平均有3個朝鮮使團來中國朝貢,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這些使節由朝鮮的大臣組成。因此,如果當時中國皇帝向朝鮮提出什麼要求,也不需要朝鮮太監做過多的工作。而且根據當時規定,作為太監不能出宮,也不應該參與和政治相關的事情。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外籍太監中,始終沒有一位是藍眼睛、高鼻子,因為中國從明末開始才和歐洲有接觸,因此沒有出現過藍眼睛高鼻子的太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