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21:51:41
永樂大典是中華民族的百科全書。它匯集瞭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發展歷史和光輝成就。對於這部書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那麼永樂大典是在什麼時候編寫的?永樂大典正本在哪裡?帶著這些疑問,下面就由中國小編一一道來。
永樂大典是在什麼時候編寫的?
《永樂大典》編纂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這部大型百科全書匯集瞭我國14世紀以前的文藝、史地、哲學、宗教和應用科學等方面的豐富資料,比西方的百科全書早三百餘年,《永樂大典》既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然而《永樂大典》經歷這麼多年,很多都因歷史的摧殘損失不少。
當時《永樂大典》卷數浩繁,清鈔完畢後,無法刊刻,當時隻是重錄過一部,不過繕寫精妙,這便是人們常說的“永樂鈔本”或“正本”,藏於明朝北京的文樓。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藏於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原稿本煨燼不存。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皇宮失火,深愛《永樂大典》的明世宗一夜連下三四道禦旨,《永樂大典》在劫一逃。
為免不測之虞,明世宗決定重錄,重錄工作進行瞭六年,至明穆宗隆慶元年才完成。重錄時制定瞭嚴格的規章制度,重錄本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一致。重錄本便是人們常說的“嘉靖鈔本”或“副本”,藏於嘉靖十三年(1534)建造的皇史宬,雍正時改貯在翰林院。於是,《永樂大典》有瞭兩個鈔本。
在明清之際,由於管理不善,《永樂大典》副本亡佚二千餘卷,清代乾隆年間開四庫全書館時加強瞭管理,失書明顯減少。一俟《四庫全書》修成,《永樂大典》似為多餘之物,乏於嚴格的管理制度,迨至光緒二十年(1894)翁同穌入翰林院檢查,發現隻存書八百冊瞭!歷經清咸豐十年(1860)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的劫毀,《永樂大典》幾乎喪失殆盡。這些屢遭災難的屬《永樂大典》副本,
永樂大典正本在哪裡?
《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凡例、目錄60卷,分裝10095冊,約三億七千多萬字。這部上萬卷的巨著,在重錄之後,下落很是不明,確實讓後人感到蹊蹺。有關《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流傳有3種說法
1、《永樂大典》陪葬
1957年,在勞動改造思想的時候就關註《永樂大典》正本失蹤之謎的錢鐘書就為欒貴明提出《永樂大典》正本失蹤之謎的研究課題,欒貴明一做就是30年,其研究成果披露於世的就是被隨葬說。就在1986年,中華書局編審張忱石著《永樂大典史話》中也表示這一說法。
在明成祖時,編纂好《永樂大典》,之後,明代的帝王中隻有孝宗和世宗這兩位很喜歡讀書的皇帝常常閱讀《永樂大典》。如孝宗曾把《永樂大典》中的醫藥秘方抄賜給太醫院,世宗則更是喜愛《永樂大典》,在他的案頭上常備著幾冊《永樂大典》,他按韻索覽。而在明代,有這樣的習俗,就是把死者生前所喜愛的書籍隨葬。
那麼,這部《永樂大典》正本隨葬於世宗永陵的可能性就很大瞭。現在所見到的永陵,其規模明顯比明代其他的皇陵要大,是可以隨葬《永樂大典》正本的。有一個值得費解的是,世宗嘉靖帝下葬後,隆慶帝不斷褒獎瞭編撰儒臣,而關於這部巨著,公私書目和正史野史闕載,那麼正本成瞭陪葬品的疑點很顯得突出瞭。
據《明實錄》記載,從三月二十二日嘉靖帝下葬二十餘日起,隆慶帝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竟然連續褒獎《永樂大典》的編撰儒臣,四月十日嘉獎徐階等十數名儒臣“同知經筵席”,四月十五日,又以“重錄《永樂大典》成”為由,再行褒獎。而《明實錄》對《永樂大典》正本藏處隻字不提。
當然,隨葬說隻是來揭秘吧的猜想。究竟《永樂大典》正本是否作為陪葬品葬於永陵地宮,這一謎底,隻有等待科學探測或對永陵地宮的發掘才能揭曉。
2、《永樂大典》被燒毀
燒毀也有2中說法:一種說法是發生在明亡之際,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肆意燒毀,《永樂大典》正本可能就毀於一旦。至明末清初,皇宮內外就有人疑竇叢生瞭。如明末宦官劉若愚在《酌中志》裡提出:“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表示《永樂大典》正本“全部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