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藝術概論》一書問世迄今,雖已過一個多世紀,但仍有經久不衰的強大生命力和廣泛而深過錯的影響,重要原因之一在於該書以戰爭實踐為基礎,在不少問題上強調理論重要,實踐更重要;學問不在於博,而在於精;抓住主要矛盾,集中主要兵力;正確認識原因和結果,現象和本質、必然的關系;根據情況運用戰爭藝術原則;戰爭絕不是數學行動;反對絕對論,承認相對論[;攻防可以互相轉化;依據情況修正作戰計劃;精神力量能產生物質[/url]效應;對群眾的意見既重視,又不依賴。凡此種種,無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作者的辯證法的思想。
第八,《絕對武器》——伯納德·佈羅迪
伯納德·佈羅迪曾說過原子彈是一種“絕對武器”,它不僅具有史無前例的巨大摧毀力,而且對傳統作戰方式和國防政策產生瞭極大的影響。
伯納德·佈羅迪《絕對武器》是美國早期核戰略理論的代表作之一。
由美國著名軍事理論傢伯納德·佈羅迪所編,內容包括編者最早發表於耶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1945年秋季出版的第18號不定期刊物上的《原子彈與美國的安全》一文,以及他在耶魯大學的同事沃爾福斯、福克斯等人論述核武器政治含義的幾篇文章。
該書系統論述瞭核戰爭的戰略理論,闡述瞭相互威懾理論的原則。後來,這一理論曾一度被作為美國的核戰略原則。其主要觀點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核武器的問世打破瞭人類武器的發展規律――從前,每種進攻性的武器出現不久,就會有相應的有效防禦手段。而核武器則不同,迄今為止,人類還未找到有效的防禦手段。
其次,核武器建立瞭一個武器與戰爭關系的怪圈――人類研制武器本來就是為瞭戰爭時使用,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使得其所有者不敢輕易使用――所以,各國發展核武器的目的不是為瞭使用它,而是為瞭戰時,敵人顧忌到自己的核反擊能力而不對自己使用核武器。
第三,核武器改變瞭戰爭與政治的關系。核武器誕生之前,人們都認可克勞塞維茨關於“軍事是政治的延續”的說法,但核武器誕生之後,大規模和戰爭根本不能用於實現政治目標――雙方甚至整個地球都毀滅瞭。盡管不至於像“制海權”與馬漢,“制空權”與杜黑那樣言必稱之的程度,但是佈羅迪在核武器控制與核戰爭理論方面的建樹,是有目共睹的。近半個世紀以來,關於核戰爭的論述可謂汗牛充棟,但其中理論深度與廣度上超過《絕對武器》者如鳳毛麟角,少數與《絕對武器》齊名的著作,也無不以佈羅迪的理論為基礎。直到今天,從各國進行核軍控談判和已達成的協議來看,佈羅迪的理論在其中的影響隨處可見。
第九,《戰略論:間接路線》——利德爾·哈特
利德爾·哈特(1895-1970),英國軍事理論傢。參加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獲上尉軍銜。戰後,因傷病從軍中退役,從事軍事寫作。先後在報社任軍事記者、軍事專欄評論員。1937年出任英國陸軍大臣軍事顧問。
他潛心於軍事理論研究,曾與富勒等人一起提出瞭坦克、機械化步兵和飛機聯合作戰的現代戰爭原理。他一生著述頗豐,共寫下瞭30多部軍事著作和大量論文。其主要著作有《戰略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等。
在《戰略論》一書中,他總結瞭從古希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近30次戰爭,280多場戰役,提出瞭“間接路線”戰略理論。其要點是:
1、戰略是一種分配和運用軍事手段以求達到政治目的藝術,它所研究的不僅限於兵力的調動,而且要考慮調動的結果。
2、戰略的成功取決於對“目的”和“手段”的正確算計、結合和正確運用。戰略的目的在於破壞敵人的穩定性,戰鬥隻是達成戰略目的的手段之一。最完美的戰略是那種“不必經過嚴重戰鬥而達到目的的戰略”。
3、破壞敵人的穩定性的方法包括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選擇抵抗力量最小的路線對敵人實行迂回或前出到敵人後方要比對敵人實行正面進攻更利於破壞敵人的穩定性。真正的間接路線必須同時考慮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
4、戰略分為戰略和大戰略兩個層次。大戰略的目的在於調節或指導一個或幾個國傢的所有資源以求達到戰爭的政治目的,所以更應該重視整體力量,即財政、外交、商業和道義上的壓力。戰略則是大戰略在較低階段的運用,隻限於研究與戰爭相關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