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吳國是現在的哪裡 吳國怎麼滅亡的?

2016-08-20 22:05:29

 相信對歷史感興趣的網友們對於古代的每個朝代都瞭解得非常清楚,今天小編想跟您探討的呢,是三國之一的吳國,關於吳國的記載數不勝數,那麼您知道吳國是怎麼滅亡的嗎?古代的吳國現在的具體位置又在哪呢?


吳國地圖

  古代的吳國是現在的哪裡?

  戰國時的吳國在今江蘇,政治中心在姑蘇(今江蘇徐州),後被越國所滅;三國時的(孫)吳國控制整個江東(約等於今天的整個江南及閩南),但政治中心仍在京口(今江蘇鎮江)至建業(今江蘇南京)一帶,後被西晉所滅;五代時的吳國也在今江蘇,都城在廣陵(今江蘇揚州),政治中心也在廣陵一帶,後被南唐所滅。——綜上所述,古代時國號叫“吳”的國傢的政治中心大都在今天的江蘇一帶。

  延伸閱讀:

古代的秦國是現在的哪裡?秦國歷代國君分別是誰?

古代的燕國是現在的哪裡?燕國歷代國君都有誰?


吳國地圖

  吳國是怎麼滅亡的?

  晉滅吳之戰,是統一全國的戰爭,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晉具有各方面的優勢,但仍經過長期準備,精心策劃,嚴密部署,終於迅速取勝。弱小的吳國面對強敵,反而輕敵大意,毫無有效全面的防備措施,結果一敗塗地。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的滅蜀,使司馬氏勢力進一步加強。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子司馬炎嗣相國、晉王位,繼掌魏國朝政。同年十二月,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登皇位(即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改元泰始,都洛陽。這樣,魏滅蜀、晉代魏,變三國鼎立為晉與吳的南北對峙。

  司馬昭曾有滅蜀之後三年就滅吳平天下的設想,但滅蜀後,因師老民疲,又缺乏滅吳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強大水軍,滅吳之舉暫停。司馬氏轉而采取措施整頓內部,如任用賢能,廢除苛法,減免賦役,勸課農桑,興修水利,以此緩和社會矛盾,恢復經濟,加強實力基礎。司馬氏還特意厚待歸降的蜀國君臣。如封劉禪為安樂公,後來還征用諸葛亮孫諸葛京“隨才署吏”,其他蜀國降臣封侯者有50餘人,以此穩定巴蜀之眾,又示意東吳,收買吳國人心。晉代魏後,晉帝司馬炎又遣使與吳講和,作緩兵之計。但與此同時,司馬炎抓緊時間,開始作進攻吳國的軍事準備。

  晉泰始五年(269年),晉武帝以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襄陽(今湖北襄樊);衛奡都督青州諸軍事,鎮臨菑(今山東臨淄北);司馬伷都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以這些地區作為進軍的基地。羊祜是極力主張並參與密謀滅吳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陽與東吳名將陸抗對峙,善施恩惠,如主動送還吳軍俘虜、吳國禾麥、吳人射傷的禽獸等,使“吳人翕然悅服”。吳人北來歸降者不絕。

  泰始八年(272年),司馬炎以王浚為益州刺史,密命他制造大船,訓練水軍,“為順流之計”。王浚遂著手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在長江上遊逐漸建立起來瞭。

  正當晉朝國力日盛,積極準備平吳的時候,江東的孫吳卻是每況愈下。早在孫權晚年,由於賦役苛重,吳國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已有所發展,社會矛盾加劇。晚年的孫權,“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孫權死後,圍繞繼位和權力問題,引發瞭一連串的宮廷內爭和帝位更迭,進一步加劇瞭吳國的混亂。及至吳元興元年(264年),孫權之孫烏程侯孫皓被迎立為帝後,情況更加不可收拾。孫皓昏庸無道,即位後盡情享樂,好酒色,興土木,搞得吳國“國無一年之儲,傢無經月之畜”,人民揭竿而起,朝臣離心離德。孫皓對西晉的威脅,毫無戒心,有時也派兵攻晉,但多因草率而無功。他迷信長江天險可保平安,從未認真在戰備上下功夫。名將陸抗覺察到晉有滅吳的意圖,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強備戰,他還預見到晉兵會從長江上遊順流而下,特別要求加強建平(今湖北秭歸)、西陵(今湖北宜昌東南、西陵峽口)的兵力。王浚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順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之以呈孫皓說:“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孫皓對陸抗、吾彥的建議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視。陸抗也在憂慮中死去。吳國的衰落,孫皓的昏庸,為晉的順利滅吳,提供瞭難得的機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