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對癥下藥的意思是什麼?成語對癥下藥的意思是指針對病癥用藥。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那麼,成語對癥下藥的主人公是誰?成語對癥下藥出自何處?對癥下藥有什麼歷史典故?
成語對癥下藥的主人公是華佗
華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傢。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鉆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成語對癥下藥出自何處
《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
《朱子語類》卷四一:“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
清無名氏《病玉緣·閨怨》:“世間無不可醫之病,倘能對癥下藥,豈有不瘳之理。”
吳晗《多寫一點雜文》:“我想,假如作傢們能夠多寫一些雜文,抓住問題,對癥下藥,是能夠改進工作,提高工作效果的。”
對癥下藥有什麼歷史典故
華陀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傢,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醫術高明,診斷準確,在我國醫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華陀給病人診療時,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開出不同的處方。
有一次,州官倪尋和李延一同到華陀那兒看病,兩人訴說的病癥相同:頭痛發熱。華陀分別給兩人診瞭脈後,給倪尋開瞭瀉藥,給李延開瞭發汗的藥。
兩人看瞭藥方,感到非常奇怪,問:我們兩人的癥狀相同,病情一樣,為什麼吃的藥卻不一樣呢?
華陀解釋說:你倆相同的,隻是病癥的表象,倪尋的病因是由內部傷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卻是由於外感風寒,著瞭涼引起的。兩人的病因不同,我當然得對癥下藥,給你們用不同的藥治療瞭。
倪尋和李延服藥後,沒過多久,病就全好瞭。
後來,對癥下藥這一成語,就用來比喻要善於區別不同的情況,正確地處理各種問題。
相關閱讀推薦:
成發憤忘食的主人公是誰?發憤忘食有何典故
成語波瀾老成的主人公是誰?波瀾老成有何典故
成語不遺餘力的主人公是誰?不遺餘力有何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