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膾炙人口的典故是什麼 解析成語膾炙人口的典故

2016-08-21 19:44:29

膾炙人口的意思是指切細的烤肉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為眾人所稱贊。那麼你知道成語膾炙人口的出處嗎?成語膾炙人口有什麼歷史典故嗎?成語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是什麼?
膾炙人口的出處
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載應不捷聲價日振》:“李濤,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八:“賀方回、柳耆卿為文甚多,皆不傳於世,獨以樂章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的典故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盡心下》。春秋時期,在大教育傢孔子的門徒中,有魯國南武城曾氏父子兩人。其父名點,字皙;其子名參,字子輿。父子二人都是孔子門徒中的佼佼者,而父親曾皙更是當時讀書人中淡泊名利、向往優遊生活的代表人物,他的這種志向曾經深得孔子的稱贊。
曾皙在飲食上有一種非常執著的嗜好,他尤其喜歡吃果實小而圓、色澤紫黑的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醜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醜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兒子曾參是個孝子,受父親影響,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傢子弟大為傳頌。
到瞭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醜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醜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醜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瞭?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隻戒吃羊棗呢?這能說明他是有孝心的人嗎?”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傢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膾炙,但卻是曾皙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隻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隻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孟子的一席話,公孫醜聽完孟子的這一席話,茅塞頓開,終於明白瞭曾參追思故父的一片孝心。 
這就是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裡引申出成語“膾炙人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