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的由來與起源 解析宰相的由來與起源

2016-08-21 19:48:12

宰相僅次於一國之君的中央高官,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但是,你知道宰相這個稱謂的由來與起源嗎?宰相的由來與起源請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所謂宰相,就是輔佐帝王統攝百官,總理政務的人。"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傢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傢務的傢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員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隻有遼代以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
除瞭官稱之外,宰還是一個姓氏。隻不過這個姓氏也是起源官名。宰父是周朝的一個官名,職責是管理王朝的內外事務,即後來的宰相。這也是起源一傳說。
宰相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典籍中,主要指中央政權機構中輔佐君主的首輔大臣,是相、相室、相國和丞相的泛稱。宰相的官職起源要更早,楚國設置“令尹”,齊國、秦國設置“相”,宋國設置“大尹”,吳國設置“太宰”即是。輔助齊桓公建立霸業的管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傑出的宰相。到瞭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瞭起來瞭。
秦統一後,宰相之職稱作“丞相”。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漢朝與秦朝相仿,隻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禦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瞭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瞭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瞭尚書臺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自漢代始,學者就一直以相名官的標準來衡量宰相出現之始,春秋、戰國、秦代起源說的提出就是由此而來。若究其實際,宰相起源應與春秋以前作為職司存在的相密切相關,又和周代傢臣制度有直接淵源,它的出現實質上是以集權為特征的君主專制政治取代宗法貴族政治的反映。
在各種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為頻繁,無定職、無定稱、無定員,這是由君主專制的根本性質決定的。君主既離不開宰相,又最擔心宰相權力過重,大權旁落,這是宰相官職不斷變化的主要原因。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