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王姬瑕,周康王姬釗之子,周朝第四任君主。姬瑕在出土青銅器銘文中多作卲王。周昭王繼位後,欲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直至周昭王十九年,昭王再次親帥六師伐楚,結果全軍覆沒,死於漢水之濱。
周昭王姬瑕簡介
姬瑕,周康王姬釗嫡長子。康王二十五年(前996)周康王去世,姬瑕即位,是為周昭王。周昭王繼位後,欲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經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鑄器銘功。周昭王十九年,昭王再次親帥六師伐楚,結果全軍覆沒,死於漢水之濱。
周昭王是中國第一個見於史冊的治世成康之治後,西周王朝應該迎來一個盛世,但此時西周王朝的執掌者卻“王道微缺”。周昭王十四年(前982)夏四月初八,鎬京突現反常的自然現象,古人認為天象和人間為表裡,王道缺失才招致異象疊生。如果說所謂天象隻是古人迷信無知,那麼周昭王處置國事的態度就是確證無疑的“王道微缺”。周昭王十四年秋七月,魯國發生政變,魯侯之弟姬沸殺死兄長魯幽公姬宰奪取侯位,自稱魏公。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周昭王竟聽之任之,既不發兵征討,也不興師問罪,致使天下恃強凌弱的現象屢屢發生,朝綱由此偏斜。
周昭王十六年(前980),昭王率軍對東夷各國(今山東、江蘇、安徽一帶)進行軍事威懾。東夷之戰加強瞭周王朝對東夷諸國的控制,孤立瞭荊楚
據《竹書紀年》記載,昭王三次伐楚皆為失敗。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前985),周昭王“伐楚,涉漢,遇大兕”。一般認為此次戰爭與上述《墻盤》記載相同。周昭王領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渡漢水時還遇見“大兕”(犀牛)。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前982),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 。周軍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驚恐,軍隊損失嚴重。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據魯紀年推算,此時為周昭王二十四年(前977)。此次伐楚聲勢浩大,陜西扶鳳出土的“墻盤”銘文記載:“弘魯召(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但結果全軍復沒,周人諱言此事,模糊地說“南巡不返”。這次伐楚對西周的軍事力量打擊很大,周昭王薨於漢水,全軍覆沒。
周昭王攻楚及其敗亡,是我國歷史上一件大事。此後,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國則日益發展強大,逐步走上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道路。而周昭王伐楚究其原因與早期楚史和楚文化研究有極重要的關系。
周昭王的政治統治
從周昭王元年開始,周昭王就一直在東征,同年,巢侯叛亂,周昭王令東官率宗周六師平之。
周昭王十五年,周昭王居宗周,命令毛公遣替代虢城公率師東征繁、蜀、巢諸戎,命令邦塚君,徒馭、職人組成中師,吳白旅為左師,呂白旅為右師,毛公子班率族人從征。
周昭王十六年正月,周昭王禦駕南征,到漢水,遇到以白雉(兕)為國騰的荊地民族的頑強抵抗。周昭王十七年九月,昭王班師返周。
周昭王十八年正月,周昭王在呂(今陜西西部),令士道賞己侯貉子三隻鹿。己侯作卣,卣上鏤有三隻鹿。
周昭王十九年,周昭王統軍由千地出發,逾散關,順漢水而下,溺死於水中,六師將士俱葬江底。辛馀靡負昭王屍上岸,又反救蔡公。王師北歸宗周後,周公封辛馀靡為西翟(今甘肅隴縣)侯。
周昭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並非無成,從後世周穆王的表現來看,雖然昭王身死楚地,但周王朝對南方的拓展,已由周昭王完成。
周昭王死因
周昭王在位19年,困擾害百姓而被船民設計淹死,葬於少室山(今河南省登封縣嵩山中的少室山)。姬瑕自幼養尊處優,即位後又沒有賢能的大臣勸諫、輔佐,所以生活很快就奢侈荒唐起來。他酷愛奇花異草,飛禽走獸,不少佞臣就投其所好,今天奉獻珍禽,明天貢上異獸,以此博取賞賜和升官。
周昭王自幼生長在王宮中,哪知道創業守成都都非易事,隻見父王在宮中一坐,就有文臣武將去聽命辦事;外邦諸侯年年納貢,歲歲來朝,並不費什麼力,就覺得這天子當起來也很容易。於是,周昭王就開始沉溺於享樂,不理朝政,周朝因此開始衰落,一些分封出去的諸侯也不大尊敬這位天子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