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1 20:30:51
19世紀末,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愛國的仁人志士奔走呼號,稱“變者,天下之公理也”,掀起瞭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揭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事件是公車上書。19世紀末,中國維新變法思想的基礎內容是什麼? 與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相比,兩者在促進社會變革他作用上有何不同?為什麼?一起來看看。
中國維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擺脫民族危機;反對封建專制統治,主張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學習和傳播西方科學文化。
法國啟蒙思想為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瞭充分的輿論準備,成為強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毀瞭封建制度,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中國維新思想促成瞭戊戌變法,力圖改變中國的現狀,以實現獨立、進步和富強,但變法卻如曇花一現很快夭折瞭。
19世紀末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程度遠不如18世紀的法國,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突出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因而維新思想缺乏堅實強固的社會基礎,其革命性遠遜於法國啟蒙思想。同時,法國啟蒙思想經歷瞭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形成瞭完整體系,而維新思想則是在中國社會封建傳統十分頑強和民族危機急劇加深的條件下倉促形成,缺乏比較成熟的理論基礎。
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機構,裁撤閑散、重疊的機構,撤銷湖北、廣東、雲南三省的“督撫同城”的巡撫;裁汰冗員,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書言事;準許旗人自謀生計,取消他們受國傢供養的特權。 經濟方面,保護、獎勵農工商業和交通采礦業,中央設立農工商總局與鐵路礦務總局,各省設立商務局;提倡開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註重農業發展,提倡西法墾殖,建立新式農場;廣辦郵政,修築鐵路;在上海、漢口等大城市開辦商學、商報,設立商會的各類組織;改革財政,編制國傢預決算。 軍事方面,裁減舊式綠營兵,改練新式陸軍;采用西洋兵制,練洋操,西洋槍等。 文化教育方面,創設京師大學堂,各省書院改為高等學堂,在各地設立中、小學堂;提倡西學,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經濟特科;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派人出國留學;獎勵新著,獎勵創辦報刊,準許自由組織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