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故宮的磚為什麼比金子還要貴?

2016-08-21 20:40:26

 為什麼說故宮的磚比金子還要貴?故宮的磚是用什麼材料來制造的?隻是用磚鋪地,為什麼就不同於其他的瞭呢?一起來看看吧!
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人們在建造房屋時,就開始用磚鋪設道路。到瞭明代修建紫禁城時,皇帝不惜重金也要打造恢宏壯麗的宮殿建築群,每一個細節都不能忽略,哪怕是踩在腳下的路,都是需要裝點修飾的對象,實際上,皇帝的要求也的確達到瞭。紫禁城的金碧輝煌隻能讓百姓們望而止步,於是,民間便流傳著“紫禁城的地都是用金磚墁的”這樣的傳言,當然,大傢都知道這不可能是真的,紫禁城那麼大,如果真用黃金鑄磚鋪地,實在是難以想象的事。

  雖說紫禁城鋪地的不是“金磚”,但也不是一般的磚,而是一種看上去光潤似墨玉、踏上去不滑不澀的方磚。

  明代在營建紫禁城時,鋪地所用的細磚都是蘇州等五府燒造的,因為蘇州等地位於大運河旁,土質細膩,含膠體物質多,可塑性大,澄漿容易,制成的磚質地密實,而且,制成之後,可就近利用運河水運到北京。

  這種磚的制作工藝非常的復雜,根據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的記載,此磚要經過二十多道復雜的工序,按照正確的順序才能鑄成。首先是選取“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泥土作為原料,經“汲水滋土,人逐數牛錯趾,踏成稠泥”,叫做練泥。泥練好後,填滿木框中,“平板蓋面,兩人足立其上,研轉而堅固之”,然後將磚坯陰幹,入窯燒制。此磚制作起來復雜,燒制時的工序也是極為復雜。據明代時,在蘇州主持制磚的工部郎中張向之所寫的《造磚圖說》中,可以看到此磚入窯燒制的情況:入窯後要以糠草熏1月,片柴燒1月,棵柴燒1月,松枝柴燒40天,凡130日而出窯。還沒結束,出窯後還要在特制的桐油中浸泡百日,這樣才能制作完成一批金磚。當時,金磚主要有1尺7寸、2尺、2尺2寸等三種型號。

  此磚在鋪設過程中,要求更為嚴格。首先進行砍磨加工,以使墁好後表面嚴絲合縫,即所謂的“磨磚對縫”。然後抄平鋪泥、彈線、試鋪,最後按試鋪要求墁好、刮平,浸以生桐油,才算完成。根據清代官書《工程做法》上規定,砍磨2尺金磚每一工隻能砍3塊。而墁地時每瓦工1人、壯工2人,每天隻能墁5塊,可見,鋪設工程的細致程度。

  僅僅是為皇宮鋪地的磚,就如此講究,倒也不難想到為什麼會稱之為“金磚”瞭。一種說法認為,是由於此磚端正完整,顆粒細膩、質地密實,顏色純青,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所以叫“金磚”。也有人認為,由於此磚隻運到北京的“京倉”,供皇宮專用,所以叫“京磚”,之後逐步演變為“金磚”。無論是那種原因,此磚凝聚瞭那麼多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血汗,耗費瞭如此多的人力與物力,的確是不能用黃金輕易計算出的。如果從這個意義考量,稱其為“金磚”,乃實至名歸。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