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1 20:41:59
得隴望蜀看起來有點“吃著碗裡看鍋裡”的意思,那麼得隴望蜀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得隴望蜀的意思是: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所以,和吃著碗裡瞧著鍋裡是沒什麼差別。
在漢軍不斷的攻擊和勸降下,隗軍漸有叛降的將領,隗囂見形勢窘困,派大將王元入蜀向公孫述求救,自己則帶著傢屬,投奔西城守將楊廣。光武帝再次招降不成,就命令吳漢、岑彭包圍西城,耿弇、蓋延包圍上部,自己動身返回洛陽。月餘之後,楊廣身亡,隗囂的處境更加危急。
過瞭幾個月,王元、周宗帶著蜀軍五千,突然趕到西城,登高大呼:“百萬大軍來到!”漢軍大驚,還未排好戰陣,王元就沖入包圍圈,把隗囂接到冀縣去。漢軍糧食耗盡,撤兵返回關中。於是,安定、北地、天水、隴西諸郡,又倒向隗囂。建武九年(33),隗囂財力人力消耗殆盡,處境每況愈下;而且又病又餓,隻能以大豆和米,熬成稀飯充饑,終於憤恨而死。隗囂部下擁他的少子隗純為主,據守在落門(在今甘肅甘谷)。一年後,來歙率軍攻克落門,隗純和諸將投降,隻有王元單身入蜀,投靠公孫述為將。
光武帝從隴中東返時,留下一函給圍攻西城的岑彭說:“如兩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帶兵南下去攻下西蜀。人心苦於不知足,才平定隴右,又想著蜀地。”從此,“得隴望蜀”就成為譏諷人心沒有厭足之時的成語。而光武帝正是在不斷的“得隴望蜀”中,完成其“中興”大業的;這也是歷代王朝更迭時,無數次兼並戰爭的內在動力。
得隴望蜀(東漢建武六年(30),劉秀率兵平西北。部將岑彭與吳漢把隗囂圍在西城。在四川的公孫述派兵援救隗囂,駐紮在上鄞(今甘肅天水),劉秀留蓋延、耿弇率兵圍之。佈置好之後,劉秀便移駕東歸。臨行前他曾寫信給岑彭,說:“如果攻下兩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又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發白。”後來人們把“既平隴、又望蜀”概括為“平隴望蜀”或“得隴望蜀”,比喻人心不知足。
《三國演義》中的“得隴望蜀” 故事:
“……曹操已得東川,主簿司馬懿進曰:“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於乘時,時不可失也。”曹操嘆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劉曄曰:“司馬仲達之言是也。若少遲緩,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
還記得應該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翻的是連環畫版的演義。看到這一節後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學到一個新成語,但同時總覺得用在這個地方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卻又說不上來。現在想來大概是因為那時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臉,一個反面人物,那麼他怎麼會不復望蜀,不貪心呢?
我起初給曹操找的解釋是他怕陷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益州。幾乎就在這個想法產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瞭。原因上面司馬懿和劉曄已經替我解釋瞭。
那麼就是因為戰線太長,因為襄樊和合肥戰場的壓力瞭。但這也是不成立的。襄陽曹仁,合肥張遼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將才,而且當時這兩線的戰事並不是那麼吃緊。再說有滿寵李典等人的協助和“賊來乃發。”的木夾的指點,即便是逍遙津這樣的會戰,堅守到救兵到來也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隻能是曹操老瞭。這裡的老不是指年齡,不是老驥伏櫪那個老,而是一種在於內心的滄桑,厭倦和疲憊。連年的征戰特別是赤壁戰後破馬超滅張魯這幾年這幾仗,那顆曾經不已的壯心裡的烈火漸漸熄滅瞭。是的,曹操的心已經老瞭,沒有瞭如日中天的氣勢與激情,論英雄的豪情,觀滄海的壯志,賦赤壁的雄心,到如今都隻剩下瞭一抹晚照。
逍遙津戰後,錯過瞭平西川最好機會的曹操同眾官議曰:“此時可收西川否?”劉曄曰:“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備,不可擊也。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就下江南。”於是隻有退兵,留夏侯淵,張頜守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