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由來與傳說 七夕節的習俗大全

2016-08-21 22:30:45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關於七夕節的傳說始終會和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在一起,那就是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傢莊裡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隻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瞭十頭牛時才能回傢,牛郎無奈隻好趕著牛出瞭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瞭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傢,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傢瞭。

  牛郎翻山越嶺,走瞭很遠的路,終於找到瞭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喂瞭三天,老牛吃飽瞭,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瞭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瞭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瞭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瞭傢。

  回傢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傢門,牛郎隻要瞭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瞭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瞭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傢,並教大傢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瞭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傢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瞭,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瞭,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瞭,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隻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瞭喜鵲,千萬隻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隻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瞭七夕節。
關於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一: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傢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7月7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傢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七夕節的習俗二: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節“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