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4 00:02:27
現在醫療水準 非常發達,而且每個地方都有醫療站點。對人們就醫方便許多,那麼古代有醫院嗎?古代醫療政策如何?下面就跟隨中國小編一起去瞭解下情況吧。
秦漢以來,醫藥事業不斷進步,“醫在王官”的制度不斷得到完善。
以唐朝為例。唐代的醫藥行政,在禮部的祠部的掌管下,就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衛生總署。另外還有隸屬於太常寺的太醫署,相當於現在的中央一級的醫學院,兼具瞭醫學教育與醫療組織這兩種功能。
從醫療服務的對象來看,這些中央級的機構,各有制度規劃的對口單位。例如唐代醫學制度,隻要是京師百署官吏、南衙衛兵、宮廷宦官宮女等,看病吃藥,都要找太醫署看病。尚藥局除瞭為皇帝嬪妃、諸王公主看病之外,禁軍官兵的醫療費用也在它的管轄范圍之內。
這些都是京朝官吏享受公費治療的情況。地方官吏吃藥看病,也是受惠於醫在王官的體質。依舊以唐宋為例,隻要是州府(宋時又加上“軍”一級行政設置)一 級,都開設有地方一級的醫學院,機構中的領導和醫師,不僅是執掌地方醫藥行政的醫官,還是傳教醫學生的導師,大多是太醫署畢業的學生。地方官吏與地方官辦 學校的醫師生病之後,都會請他們治療。
縣一級沒有設置醫學校,但是有縣署機關醫院。例如,按照《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五記載的北宋 時期,縣一級的官醫配置,是每1萬戶會有1~5人,遇缺即補。毫無疑問,他們都是地方醫學院或者太醫院的畢業生,除瞭從事醫療活動之外,還必須負責收采藥 物、指導防疫、驗發行醫以及開設藥房的執照、處理醫療事故等一系列的相關事件。這種體制一直延續到瞭清代。
縣署醫院兼醫藥行政管理的機構,大多設在州縣衙署大門的旁邊,有些幹脆就是縣衙大墻的“破墻開店”,它們的指責是負責縣署官吏的公費醫療活動並且接受理醫藥行政事務,同時還要為百姓看病,出診也是經常事兒,當然這些都是要收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