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究袁是偽君子還是一代奸雄

2016-08-08 22:42:50

  唐太宗李世民經常不按常理出牌,其實這就對瞭,假如當初他按部就班,循規蹈矩,那麼大唐帝國的皇帝寶座根本就輪不到他來坐。後世人評論唐太宗奸詐,是個不折扣的偽君子,皆因他殺兄奪位,霸占弟媳,以及逼迫老爹讓位,並且還利用帝王職權為後世留下瞭一本《貞觀政要》。這本記載瞭李世民同志與臣子們關於施政問題的所有精辟對話,幾乎成為唐朝後世帝王必備的“紅寶書”——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李氏語錄可能是史上最早的官方頒佈的皇帝語錄,所謂的“兩個凡是”路線在歷史上是有跡可尋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史上最堪玩味的帝王,說他奸詐我無異議,但說他是偽君子我則持反對意見,當初的“玄武門政變”流血篡位,手腕是狠瞭些,但李世民要是不穿越學李雲龍首先“亮劍”,采取果斷措施,興許就會自身不保,革命就是流血犧牲,刀已經在脖子上瞭,二爺再不玩命,就會被太子黨完命。結果他上臺後生生炮制出一個“貞觀之治’來.最起碼對老百姓是有利的,凡是對老百姓有利的事情我們就擁護。再看看太對於魏征的態度。雖然魏征好名,數次三番在廟堂折辱帝王顏面,你魏征就不能講究個時間地點啊?太宗好幾次都舉起屠刀來瞭,但最終沒有落下去,這說明太宗還是清醒而睿智的,換個皇帝,魏征早死好幾回瞭。

  至於李世民霸占瞭李元吉的寵妃,則是因為現代人根本不瞭解唐朝時的風俗,唐朝社會對這種事情比較寬容,就像今天意大利總理貝魯斯科尼性醜聞一樣,人們睜隻眼閉隻眼。隻是到瞭後世道學傢眼裡,李世民就變得面目可憎而不能寬恕瞭。老李傢是北地人深受胡人風俗影響,這種事情在李唐王朝屬於芝麻綠豆大點事兒,現代人大可不必義憤填膺。正是因為當初皇帝的寶座來得有點兒不太光彩己的帝王形象,所以李世民登基以後,極其註意自一心想做個後世稱道的好皇帝。他忍辱負重,勵精圖治還真是做到瞭。

  太宗在對待接班人的問題上犯過錯誤,很糾結,但處理起來也很果斷。太子李承乾是法定接班人,但此人沉不住氣,在太子黨人煽動下蠢蠢欲動,幾乎釀成李唐王朝又一次驚人相似的“玄武門政變”。太宗喜愛魏王李泰,作為一個父親疼愛其中一個看起來很乖巧的兒子,此為人之常情,我們不必太過苛責。當他看到李承乾和李泰為爭奪帝位而不惜手足相殘,以死相拼時,他內心裡最隱秘的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被觸動瞭,處

  理起來絕不拖泥帶水,也絕不留下後患,而是殺伐果斷,手腕強硬——處死李承乾,罷黜李泰,最有希望的兩個接班人全都靠邊站,讓最沒有希望的晉王李治坐瞭個現成席,承平年代太需要像李治這樣藏拙的老實人瞭。

  李世民是一代奸雄,他狡詐有城府,又非常清醒睿智,歷史上大凡此類帝王都有一番成就,劉邦如是,曹操如是,康乾亦如是。唐人劉餗在《隋唐嘉話》裡記載瞭唐太宗李世民的許多歷史片斷,我們可以從中看看李世民究竟是怎樣的一代奸雄。當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鬧騰得不可開交時,太宗磨刀霍霍準備下手,於是問計於衛國公李靖。李靖多聰明的人啊,太子和魏王都不得罪,連連擺手。太宗於是轉問英國公徐勣(賜姓李,也叫李勤)。徐哥們兒也不傻呀,此乃帝王傢事,管天管地管百姓,你敢管皇帝私事,長瞭幾個腦袋?徐勣也裝聾作傻不回答。擱一般皇帝早躁瞭:你吃我的,穿我的,不為我所用,要你何用?但李世民不這樣想,他覺得這二人既未陷入朋黨之爭,又老成謀國,今後無論誰做皇帝’ 他們都是可以信賴的托孤大臣。從此以後,太宗更加看重二人。

  太宗征討遼東時,讓梁國公房玄齡留守西京長安,並告訴他一切事情都可自行裁斷,不必請示匯報。有一天,梁公館未瞭一位不速之客,口口聲聲說有人謀反要告密。老房一聽十分重視,趕緊問你所告當朝哪位大臣?此人直言不諱,告的就是你!老房看此人一副有恃無恐的樣子,心裡一驚,但自忖自己行得端,坐得正,沒有什麼不可赦免的罪名。他雖然有 皇帝親授特權,但並沒有治此人誣告之罪,而是備下車馬,將此人送往太 宗征遼軍中。太宗李世民聽說首都長安來人告密,心裡一想就覺得此事蹊 蹺,什麼事還有房玄齡處理不瞭的?隻有他自己的事是他處理不瞭的。李世民心思之縝密可見一斑。太宗大怒,命令刀斧手兩廂站立,厲聲詢問告密者,何人謀反?果然不出所料,答日房玄齡。太宗馬上命令手下將此人斬首示眾,然後赦書一封,責怪房玄齡如此小事都不敢擔當,並且告訴他今後但凡此類事情,自己處置就是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