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結局 林黛玉為什麼那麼愛哭

2016-08-09 21:00:45

  號稱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是不僅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極高的藝術性,而且它系統的總結瞭封建社會的文化、制度,對封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進行瞭細致的描寫,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小說。這樣一部著作,自然引得無數學者爭先鑒賞。書裡人物的情感結局都牽動著讀者的方方面面,就比如黛玉之死,就引出瞭“毒殺謀害說”、“淚盡而亡說”、“投河自盡說”、“悲傷致死說”等等。本文並不是要在這麼多種學說中,推舉出一種最有可能性的說法。而是想說林黛玉之死,其實是具有必然性的,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她的死亡就已經註定瞭。

  《紅樓夢》開篇寫降珠仙草“受天地之精華,復得甘露滋養,遂脫瞭草木之胎,換得人形”。仙草化為人形,下得凡來。林黛玉前世是離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顆絳珠仙草,這是大傢都知道的。並且在她日見枯萎之時,赤霞宮神瑛侍者為她澆灌仙露才恢復生氣。

  這位赤霞宮神瑛侍者,就是後來口銜寶玉而生的賈寶玉。絳珠仙草集天地靈氣修成女體,心中因記得甘露灌溉之恩,因此她的五內便鬱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後來神瑛侍者凡心偶熾,便想下得凡去造歷幻緣。由此為報灌溉之恩的絳珠仙草,也隨之下凡。正謂:“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瞭。”一生所有的眼淚,用以償還甘露之惠,當淚水還盡時,便是她回到太虛幻境之時。因此我們說,林黛玉的死其實是命中註定的事。

  讀《紅樓夢》,你會發覺林黛玉自身的性格,就已經決定瞭她悲劇的結局。她極為自尊,絕不想讓人看輕瞭去。周瑞傢的送宮花,本來隻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貴賤,卻恰巧最後給瞭黛玉。但黛玉卻特意問道:“還是單送我一人的,還是別的姑娘們都有呢?”等周瑞傢的回答:“各位都有瞭,這兩枝是姑娘的瞭”,黛玉便說:“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不過是送個花,先來後到也並沒有因人而異,隻是恰巧最後將花拿給黛玉。她卻思想瞭如此之多,並為此發怒。還有一回看戲,史湘雲隻隨口一句唱戲的戲子與她長的有些像。黛玉回去後,便發瞭火,直說史湘雲為何將她比作戲子。林黛玉聰慧又敏感,周遭的一絲動靜都會讓她自怨自艾許久。思久成愁,愁久生疾,因而在聽到寶玉成親的消息後,便含恨而死。

  最後一個原因,是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在當時的封建制度下,寶玉和黛玉都是想要突破禮教之人。但制度的嚴格限制,並不是小小的兩人能夠撼動的,因此他們的結局也就註定瞭。黛玉和寶玉的愛情,纏綿悱惻,繾綣情深,就算暗中許下終身,結局也早已註定。兩個違背禮教的人,如何能得個好下場。於是賈寶玉在眾人期滿下,娶瞭並不愛的薛寶釵,終是沒娶得他的林妹妹。而封建制度對女子向來嚴苛,因此想要沖破禮教的黛玉,結局自然比寶玉要來的淒慘。所以她最後孤苦死去,含恨而終。

  林黛玉是才女的象征,是絕色姝麗的象征,同時也是愛哭鬼的象征。她多愁善感,碰到一點小事,就持帕而泣。那麼她為什麼那麼愛哭呢?《紅樓夢》開篇寫的是,為瞭以淚報甘露之恩,小編認為這隻是其中一個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

  林黛玉一身多病,生理和心理都承受瞭極大的折磨。五十七回北姨媽愛語慰病顰中寫黛玉看到寶釵姐姐有兄弟可以嬉鬧,有母親可以撒嬌,這怎能不引起心中的悲楚呢?每每這個時候,黛玉心中的心酸可想而知。獨自一人時,又怎會不傷感落淚呢!

  林黛玉獨自一人寄居在外祖母傢,寄人籬下,獲得自然小心。再加上後來林父去世,賈府便成瞭她唯一的依靠瞭,離開瞭無法茍活。可自己要留下來麼,每日在賈府裡請醫吃藥的,總是會讓人謙的。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部金蘭語,風雨夕悶制風雨詞》時,林妹妹又一次把悲音推向瞭高潮,悲也、哭也,“牽愁照恨動離情”如此悲涼的詩句,便是她內心的寫照瞭。

  和寶玉的愛情悲劇,叫黛玉眼睛都要哭瞎瞭。美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隻有暗許終身。以女兒身對抗整個封建勢力,這曲折苦難的過程,如何不叫人落淚。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斷癡情》中賈母的一句:林丫頭要是有這心病,我也沒法用心藥給她醫瞭。這句話徹底的結束瞭寶黛的愛情,隻讓她流幹眼淚,含恨離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