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1:05:57
夏王朝建立瞭,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傢,啟這孩子大部分時候過著有娘的時候沒有爹,有爹的時候沒有娘的日子,所以他的適應能力強,性格也很強悍。
多年來他跟著他爹禹到處奔走,攻戰四方,治水治人,禹在建立王朝的同時也鍛煉瞭啟。大禹死的時候,有一個部落長伯益的勢力也很強,他想效法堯舜禹禪讓的舊例,也想爭奪這個位置。在民間故事裡這個故事是這樣解決的:伯益覺得自己的威望不夠,就把寶座讓給瞭啟,然後自己躲到山裡去瞭。
但如果從前面堯舜禹接位的順序過程來看,我們就可以合理地推斷出,這又是一個“被謙讓”的故事。
我們現在能夠得到的關於那個年代的文字資料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是司馬遷時代的記錄,那個時候距離禹的時代也有兩千多年的時間瞭。而且最糟糕的是,他們還沒有系統的文字記錄,我們現在能找到的最早的一些文字也僅僅是距離夏啟有一千多年的商周時代的甲骨殘片。
所以現在得到的記錄,《史記》的說法是伯益把位置讓給啟瞭,孟子的說法是伯益被啟架空瞭,所以他“被禪讓”瞭,另外還有比較直接的如《竹書紀年》就說,啟殺瞭伯益。
不像堯舜那樣過早地把自己兒子推出來成為眾矢之的,禹是很懂得吸取前人教訓的,所以他很早就推出一個大傢認可的對象伯益作為自己明面上的接班人。其實那隻是個障眼法,所以大傢都沒有再推出其他的候選人。但是禹卻暗中讓啟培養勢力,等到大傢發現候選人隻能夠在伯益和啟之間二選一,而伯益消失瞭,並且留下官方發言說自己退出競選,啟就順利接瞭位,大傢再想阻止已經來不及瞭。
前面說過,禹為瞭集中權力,在召開塗山大會的時候,除瞭殺人立威勒令上貢以外,禹還做瞭另外一件事情——禹把天下分為九州,並且制定瞭中國最早的刑法,叫“禹”刑。由於咱們離夏朝太遠,夏朝的資料已經非常稀少,所以我也隻能根據現有的少量資料說一下。禹刑的具體內容到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是漢代以後的典籍說夏朝的刑條記錄也不少,根據東漢鄭玄的記錄說:“夏刑,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大辟就是殺頭,臏辟就是砍手腳,宮辟就是《葵花寶典》裡幹的事兒,劓就是割鼻子,墨就是在臉上刺青刻字。所以在夏朝生活真不容易,足足有三千條罪名可以讓你從殺頭到割掉身上某個零件或者毀容。
大禹幹的另一件事,就是把各方部落長進貢的金屬青銅鑄瞭九口鼎,象征著天下九州歸於禹。所謂的鼎就是以前煮飯煮肉的大鍋,造九口大鼎,就是象征著大傢聚在一起吃飯,成為一傢人。
這塗山大會,把會議開完瞭,煮飯鍋留下瞭,於是這九口鼎具有瞭一種象征意義和紀念意義。此後禹的子子孫孫們都把這九口大鍋放在自己的宮殿門口,來表示“民以食為天”,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從吃飯開始的。
1995年的時候,中國為慶祝聯合國50年的華誕,向聯合國贈送瞭一件非常有紀念意義的禮物——一口1.5噸的世紀大鼎。它的寓意就是:祝願全世界人民都能吃飽飯。
禹從這九口大飯鍋開始,開啟瞭以“鼎”象征性地代表後世的權力最高端的歷史,“鼎”就變成瞭一個皇權統治的象征。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得到瞭這九口飯鍋就代表得到瞭天下,想奪取最高權力就叫“問鼎天下”,得到瞭主宰天下的權力就叫“天下鼎定”。王朝最好的時候就是“鼎?”,代表鍋裡盛著東西,那就是天下富裕,大傢都能夠吃飽飯。所謂“鼎在國在,鼎失國亡”。
全世界也隻有中國在歷史上始終堅持把吃飯的鍋子當作至高權力的象征,不是為瞭什麼主義,也不是必須要有什麼信仰,中國人最大的主義和信仰,就是——讓老百姓人人有飯吃。
而每一個統治者能不能長久,就得捫心自問一句:“你讓老百姓有飯吃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