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為什麼會被車裂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016-08-09 21:10:02

  “七國之雄,秦為首強,皆賴商鞅”,這個評價是切合實際的。韓非子說商鞅“舉法明教,秦人大治”。西漢桑弘羊贊商鞅“功如丘山,名傳後 世”。宋代王安石賦詩:“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其人並不受秦人的待見,但商鞅功績 ,永垂青史。

  商鞅,在史學傢口中的評價都不太高。他殘酷、嚴苛,在講求人情的社會裡不給任何人一點情面,樹敵無數最後作繭自縛。但政治就是政治,政 治上的是非,豈是一個對錯就能夠評判的?正因為商鞅的傳奇性一生,才引得無數人對他人格的分析和研究,而商鞅作 為一個歷史人物他的身份 遠非一個改革者、政治傢就能概括的。

  商鞅變法又施行瞭哪些法令能夠改善積貧積弱的局面,又為何商鞅變法如此成功卻遭到瞭車裂的處罰?這一切我們都要從商鞅變法說起。商鞅變 法的主要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很多方面,主要有這幾個:

  首先,推行法制。在商鞅變法之前,已經有李悝在魏國推行新政,吳起在楚國變法,其他國傢也有變法的舉措,但李悝的新政側重點在經濟層面 ,吳起變法則失敗瞭,他們都沒有改變所在國的根本制度。在《商君書》中,多次出現“以法相治”、“垂法而治”、“緣法而治”的字句,商 鞅就是希望能夠有一個強有力的制度對權貴進行制約,權貴爭權的樂崩禮壞局面使得這種制度越來越難以維持,因此商鞅認為,治國要靠法。隻 有法制才能夠使得國傢強盛,人民各行其是,整個社會才會有秩序地發展。

  而商鞅的“法治”則更多是壓制貴族,其結果就是使得整體不可避免地向君主專制邁進。這個君主是集立法、執法、司法於一身的獨裁者。如何 就可以壓制貴族呢?商鞅從兩個方面著手,其一是對地產的限制、奴隸的限制,私藏奴婢/奴隸犯法;其二是對人事的限制,論功行賞,無功去爵 。可以說嚴重地扼制瞭世傢貴族的擴大。輕罪重判,刑罰嚴酷,使得貴族宗室不能再享受世襲的優待,必然會引起貴族的不滿。

  商鞅首開連坐的法律先河,五傢為伍,十戶為什,相互監視,彼此檢舉,對作奸犯科者處以腰斬,藏匿者給以和投降叛變分子相同的嚴厲處罰。 商鞅的法令嚴酷至極,百姓都不得不遵行,甚至在商鞅最後逃亡時,親自嘗到瞭嚴酷的苦水。《史記》說:商鞅想住旅店,店主人不敢接納,因 為根據商鞅的法律,客人必須出具身份證明,於是商鞅黯然說:“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當時的心裡定是百感交集。

  其次,確立土地私有,發展農業。商鞅變法無疑是戰國時期幾大變法中比較徹底的,其中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明文規定“廢井田,開阡陌”雖說 李悝新政時已經頒佈類似法令,但李悝的著力點不在農業而在經濟,而且商鞅的政令比他老師要先進一些,商鞅的貢獻在於確立瞭按畝征稅的制 度,人民納稅後,土地就可以自主利用,極大調動瞭人民的積極性。同時,還進一步規定,努力耕作和紡織,使生產的糧食和絲綢增加的人,可 以免除其徭役和賦稅。

  再次,廢除封邑制,實行郡縣制。郡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設裡。郡縣長官均由君王任免,對郡縣的大小事務,君主也都有最終決定權,尤其 是最重要的兵權,完全由君主掌握。因此設立郡縣制的目的,最終目的都是為瞭把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防止地方貴族宗室擴大勢力。

  當然除瞭以上的改革外,商鞅還統一度量衡,這是秦始皇在全中國范圍內統一度量衡的先聲。從結果論上說,商鞅變法秦國比以前還要強大瞭, 皇帝也有瞭更多的權力,國傢府庫充實,軍事力量大增,吞並八荒,橫掃六合,商鞅功不可沒。

  但秦孝公一死,商鞅便立即成瞭新即位的秦國國君捕殺的對象,這是為何?商鞅標榜“法”為最高原則,以嚴刑峻法治國,看似公平,實則具有 強烈的目的性,即壓制貴族勢力。表面上看是“法治”,從本質上說,仍然是“人治”,商鞅的“法治”則更多是壓制貴族,他的改革變法觸動 瞭秦國宗室貴族集團的利益。司馬遷也說:“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族多怨望者。”,其客觀結果就是使得整體不可避免地向君主專制邁進。在 商鞅變法之前,當時各國的官爵都是世襲官制,這當然保證瞭貴族參政,同時也固化瞭階層流動性。而商鞅激進的軍功爵制,直接使得平民或者 奴隸有改變命運的可能性,而貴族則可能出局。在這種制度下,貴族根本就失去瞭人事權。所以在秦惠王上臺後,為瞭緩和貴族的怨氣,他不得 不暫時向還有利用價值的貴族低頭,把商鞅推上斷頭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