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九鼎的下落之謎:揭秘大禹所制的九鼎的下落

2016-08-09 21:13:21

  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鑄造瞭象征王權的九鼎。盡管王朝在不斷更迭,九鼎卻始終從一個國王的手上傳到下一個國王的手上。沒有九鼎,就不能算是個真正的國王。然而,到瞭秦漢之間,九鼎卻不見瞭蹤影,由此人們懷疑九鼎到底真的存在嗎?

  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又鑄九鼎。這不僅表明我國青銅鑄造技術是十分高超的,而且還可以看到大禹是違反瞭部落聯盟的傳統,建立瞭傢天下的國傢,因為天子九鼎,九鼎是王權的象征。後人將爭奪政權稱為“問鼎”,建立政權稱為“定鼎”,就是因為三代以來,九鼎一直被視為王權象征的緣故。

  根據《左傳》魯宣公三年記載,夏朝初年,令九州州牧貢銅,鑄造九鼎,事先將全國各地山川奇異之物畫成圖形,然後分別刻於鼎身。九鼎鑄成後,陳列於宮門之外,使人們一看便知道所往之處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兇就吉。據說此舉深得上天的贊美,因而夏朝獲得瞭天帝的保佑。九鼎一出世,就蒙上瞭一層神秘色彩。其實,透過神話因素,就不難看出它的政治價值。夏以九州之銅鑄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征九州,無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實現瞭天下一統。此後,九鼎便成瞭三代傳國之寶。傳說夏亡之後,鼎遷於商,商亡之後,鼎遷於周,表明天命之所歸。

  春秋時期,隨著王室力量的衰落,強大的諸侯對九鼎便產生瞭覬覦之心,而由楚國首先發難。《史記·楚世傢》記載楚莊王八年(前606),楚莊王帶兵攻打陸渾之戎,路經洛邑,特意擺開陣勢,顯示武力。周定王連忙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咄咄逼人,劈頭就問九鼎大小輕重如何。王孫滿冷冷地說:“在德不在鼎!”接著又不緊下慢地回顧瞭九鼎轉手的歷史,並說如果本質美好光明,鼎雖小而猶重,反之,雖大猶輕。他進而指出:“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莊王碰瞭一鼻子灰,隻好作罷。這也就是成語“問鼎中原”的來歷。

  到瞭戰國後期,周王室已是奄奄一息。據《戰國策·東周策》所載,周顯王時期,秦國興兵臨周,企圖奪取九鼎。周求救於齊,迫使秦國退兵。但強秦豈肯善罷甘休,後來秦昭王終於滅掉瞭東周。

  圍繞著九鼎,有兩個問題後人至今難以弄明白,一是大禹是否鑄鼎,第二個問題與第一個問題相連,即九鼎的最後下落。

  上引《左傳》說九鼎鑄於“夏之方有德”之時,而《史記》把鑄鼎的時間略有提前,說成是“虞夏之盛”之時,並明方大禹是收瞭九牧之金而鑄九鼎的,本意是象征九州。《墨子》說鼎鑄於夏後啟時。上述說法大體相近,得到瞭後代許多人的贊同,基本上認為鼎是大禹所鑄,時間在夏朝建立的時候。

  懷疑者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並沒有從周室奪到九鼎,相反關於九鼎失蹤的傳聞倒是有鼻子有眼。漢滅秦,也沒有見到鼎。劉邦登位時,秦王子嬰交出的隻有皇帝璽。《戰國策》說周得九鼎時,每一隻鼎要有九萬人來搬運,九隻鼎要有八十一萬人來運輸,這可能嗎?近代古史辨派學者認為《戰國策》多誇大之辭,禹鑄九鼎是不可能的事實。

  也有學者根據當代的考古發掘,認為在夏代以前的一些原始社會遺址中,已經出土過銅器和青銅器。河南偃師的二裡頭遺址,學術界公認是屬夏王朝時期的,曾出土銅爵、銅鑿等各式形狀的銅器,並且考古工作者還發現瞭坩堝片、銅渣和陶范,證明夏人是完全有能力制造銅器的。至少從技術層面而言,禹鑄九鼎是可能的。僅憑古史傳說中的一些缺陷而否認禹鑄九鼎,恐怕也不見得是絕對有力。


  傳承到周朝的九鼎哪裡去瞭?

  一些學者發現《史記》中的說法前後不統一。周、秦二本紀都說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在周赧王死後,終於“取九鼎入秦”。《秦始皇本紀》說九鼎在遷往咸陽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風刮到今江蘇的泗水中。據此,除一鼎外,八鼎有可能被搜刮到瞭秦國宮殿中,應當失於秦亡之後。唐人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也說:“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然他將秦昭王取九鼎的時間較《史記》本文提前瞭41年。《史記·封禪書》又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那麼九鼎早在東周末年便已遺失,與秦無關。後來,《漢書·郊祀志》也是兼收兩說,但又說“周顯王之四十二年(前327)……鼎淪沒於泗水彭城下”。以後秦始皇出巡路過彭城(今江蘇徐州)時,派瞭上千人泅水打撈,結果如同竹籃打水,未能如願。這說明九鼎並未入秦,至少有一鼎是不知去向。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