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22:29:57
原創作者投稿,禁止轉載。原標題:大清帝國的送葬者——隆裕皇太後,前半生孤苦,後半生糊塗
隆裕皇太後,葉赫那拉氏,是慈禧皇太後的內侄女兒,是光緒的正宮皇後,宣統皇帝的“兼祧母後”、清帝遜位詔書的實際頒佈者。她的一生似乎淹沒在瞭晚清歷史上眾多耀眼的人物之中瞭,但她的作用,以及她對於晚清向民國的邁進,也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甚至在他死後,袁世凱一度準備為她塑造銅像,供全國人民祭奠。
愛慕光緒卻遭到冷落
隆裕皇太後的名字叫靜芬,小名兒叫喜子,似乎如此普通的名字,也不太與她皇太後的名位相稱,這可能就是她充滿矛盾的一生的起點。由於她的姑姑慈禧皇太後的強勢,她被指婚給根本不喜歡自己的光緒皇帝,可就在結婚之前,紫禁城的太和門被一場大火焚毀,而歷代的正宮皇後都是要從這裡抬進皇宮的,一時間眾人都覺得這時不吉的預兆,最後還是老太後慈禧發話,在太和門被焚毀的地方紮起彩樓、彩棚,以作應急之用,隨後隆裕才被順利的抬進瞭皇宮大內。
即便如此,在新婚過後光緒皇帝對她冷漠不已,隻跟與她同時進宮的珍妃和瑾妃在一起。而由於自己是被姑姑慈禧太後看中的人,她的皇後地位也帶著些許監視光緒的責任。而且此時的隆裕皇後的內心還隱藏著一個秘密:她很愛慕年輕帥氣的光緒皇帝。但是姑姑慈禧的權勢是她不能夠抵擋的,而對於自己深愛著的光緒皇帝,她又想去保護。但就是在這樣的糾結、徘徊中,她成瞭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姑姑覺得她辦事不用心,沒有得到有關光緒的多少情報,而光緒也對她心存敵意,覺得她與慈禧是一丘之貉。
也正是因為這些,隆裕皇後在紫禁城中,帝後兩派的人都對她心存不滿,而其他的王公貴婦也覺得她沒有皇後的威儀,對她也是大不尊敬。終於她熬到瞭不知對她來說是喜還是悲的事情,她的姑姑、她的丈夫在兩天之內全部去世,而她在皇宮之中再也沒有一位親人,但同時她卻又成瞭大清帝國地位最高的人,成瞭她姑姑慈禧皇太後的繼任者,大清皇帝的母後。而她一生的轉折點也就從此開始瞭。
不聞局勢遭太監管制
在她成為皇太後之後,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載灃成瞭當朝的攝政王,自從皇帝登基一來,一心想做慈禧第二的隆裕皇太後,自然想要大權獨攬,於是她不斷地與攝政王載灃鬥法,雖然載灃也是政治上的新手,但隆裕這個長年處在深宮大內不聞外間事物的太後,更是能力薄弱。所以幾經較量,隆裕皇太後敗下陣來,變得心灰意冷。而也正是因為她與攝政王載灃的內耗,導致瞭已經日薄西山的大清朝變得更加氣息奄奄。而也是趁此機會,袁世凱與南方的革命黨也都在緊鑼密鼓的籌劃著他們的未來與事業。
不但是在政治上認不清時局,甚至在私生活上也是沒有主見,被她的貼身太監小德張管的死死的。大到宮中的諸項事物,小到隆裕皇太後日常的飲食衣著,小德張都會橫插一手,而隆裕對這個太監的話卻是偏聽偏信。小德張說隆裕皇太後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多吃什麼,隆裕皇太後都記得清清楚楚,甚至不敢違背,這也大清國史裡唯一的現象。
而且別的沒學會,隆裕將她姑姑慈禧的愛享受的本事學瞭個十成十。宣統元年,隆裕皇太後決定,在皇宮中修築一座水晶宮,以銅鐵為梁柱,玻璃磚為墻壁和地板,整體建在一個直徑長達數丈的水池上,以鎮祝融之災,同時也可以作避暑乘涼之用,並由隆裕太後題匾曰“靈沼軒”。但是由於國傢財政吃緊,再加上時局混亂,這座水晶宮從宣統元年(1909年)開始,到宣統三年(1911年)為止,水晶宮做做停停,一直沒有完工隻留下一座“爛尾宮”。
隆裕皇太後的餘生
而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孤兒寡母的宣統和隆裕皇太後隻能求助與野心更大的袁世凱,也正在袁世凱的威脅和建議下,隆裕皇太後宣佈清王室退位。雖然清王朝走到瞭陌路,但中華大地卻兵不血刃的完成瞭政權的和平交接。而從此之後隆裕在宮中也隻能是訓教皇帝、呵斥內監,並且沉浸於大清國葬送在自己手中的悔恨中度日。
1913年2月22日凌晨,鬱鬱而終的隆裕皇太後終於走到瞭人生的盡頭,病逝於長春宮。時任民國總統的袁世凱隨即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3日,文武官員穿孝27日。參議院除下半旗外,於2月26日休會1天,2月28日為祭奠之期。而也許是傻人有傻福吧,生雖不能同床,但在逝世之後,她終於如願以償和她愛瞭一輩子的光緒皇帝合葬在清西陵的崇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