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22:39:09
曹擦是三國歷史上的“奸雄”,三國歷史裡的他控制漢獻帝,號令諸侯,是一個覬覦漢室天下佞臣人。但在現實中,人們對於他的評價卻褒貶不一。那麼,曹操究為什麼會被稱為奸雄呢?曹操是奸臣還是忠臣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曹操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吧。
曹操個人簡介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佈、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瞭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瞭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瞭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曹操被稱為奸雄的原因
曹操最善於運用權謀,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小時侯“性聰敏,多機變”,喜歡打獵,終日遊蕩無度。有一次他的叔叔為此責怪他,他於是就裝作勞累過度中瞭風,此後他的叔叔就不再勉強他努力瞭。在領兵攻打袁術時,軍糧接濟不上,曹操親自佈置,讓管倉庫的王垕以小斛發糧,後來軍士嗟怨,皆言曹操欺眾,曹操即召來王垕,說要借頭示眾,以壓眾心。不等王垕分辯早斬王垕首,並給加上瞭“盜竊官糧”之罪,以王垕為犧牲品,解除瞭軍士的怨情。曹操的權謀常具有殘忍性,為瞭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惜犧牲別人的性命。正是由於這些短處,他比不上劉備交人之深。
曹操的權謀與他的軍事鬥爭直接結合時,常常非常成功。他在濮陽與呂佈大戰時中瞭陳宮之計,險些喪命,於是他詐言身死,令軍士掛孝發喪,呂佈被騙劫營,結果中計,曹操則反敗為勝。在攻奪張魯守地漢中時,曹操賄賂張魯手下謀士楊松,使其內中作梗,迫害陣前勇將龐德,他用計招降龐德後,親扶龐德上馬,與其並馬而行,共回營寨。卻故意讓張魯的守城將士看見,使張魯更加相信楊松的挑撥之言,便於楊松繼續充當內奸。當然,曹操軍事權謀運用得最成功的要數他對馬超、韓遂的離間。
曹操在他奪天下的旅途當中,權謀、陰損及任用賢人的手段都運用得爐火純青,但他本人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才子英雄,於是這種矛盾與多方面品性的相結合便造就瞭“奸雄”形象,“奸雄”之稱也由此而來。
曹操是奸臣還是忠臣
曹操當瞭漢朝的丞相,權傾朝野,漢獻帝對他十分倚重,準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但漢獻帝沒有什麼謀略,沒辦法,曹操就得替他多操心瞭。此時的漢朝政局混亂,袁紹、孫權等都擁兵自重,為瞭控制這個局面,曹操借助天子之威鎮壓諸侯,才保漢室江山多存續瞭幾十年。不管曹操是否覬覦皇位,是否壓制瞭皇帝的權力,至少在曹操時期大漢天子這張牌是管用的,這也是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因,至少在曹操有生之年是積極的推行經濟建設的,在大漢王朝有效的統轄地內的經濟實力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再者,以“吾為周文王”至於可見曹操不肯篡漢,終其一生都是大漢的臣子、大漢的丞相。而魏國是曹丕建立的,怎麼能把這個反叛的罪名扣在曹操的身上。
當然,說曹操是忠臣也過於強調曹操的功績,他也擔不起這個名頭。至少他對漢獻帝並不是恭恭敬敬的,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使得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這及既可以說是為瞭漢朝,也可以說是為瞭自己。因為,如果他有朝一日能取而代之漢室坐擁江山,必定也不願看到自己得到的江山是滿目蒼夷、潰敗不已。並且,為瞭打敗其他的諸侯、為瞭得到百姓的擁戴,曹操必須要讓漢朝在他的統治下變得強大。
所以,對於曹操是奸是忠,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應該說,他是介於忠臣和奸臣之間的又一位有謀奪天下野心的政治傢吧。
以上就是對曹操是奸臣還是忠臣的有關介紹,本內容源自中國(www.lishi.com)原創文章,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