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軼事:大禹會盟諸侯為何會選在南越的會稽?

2016-08-13 13:25:44

  何謂會稽?會者,聚也,諸侯會聚即為會盟。稽者,計也,稽考之謂。《史記》載,舜傳位於大禹後,大禹仿效舜避堯之子丹朱例,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當時情況幾乎與舜接班時一模一樣。這種歷史的巧合很可能是後人所偽托,以烘托堯舜的高風亮節,未必就是歷史的真實。《竹書紀年》的記載就持完全相反的態度,說舜囚禁堯而逼其讓位,丹朱集其舊部與舜決戰雲雲。孰真孰偽,實難以確定。唯有大禹會盟諸侯於會稽之事,古籍所載基本一致。

  《越絕書》說:“禹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曰會稽。”《吳越春秋》說:“周行天下,還歸大越,更名茅山曰會稽。”《水經註》:“會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謂之茅山,又曰棟山。”說明會稽原本不是地名,大禹會盟於茅山之後,為紀念此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盟,才把茅山更名為會稽,會稽是以事而得名。所以欲知會稽之地望,必欲知茅山之所在;欲知茅山之所在,必欲知大越之地望。一說到古越國,後世人就認為在今浙江一帶。其實浙江之古越國遠在夏朝之後,西周時期黃河流域亦有越國。《逸周書·世俘解》說:“呂他命伐越。”這個越國就是距當時的商王朝首都安陽不算很遠地方的一個小方國。這個方國在商朝既有,也有可能是夏族遺孓。越人自稱大禹後人,極有可能是夏亡以後南遷過去的。所以大禹治水之後“還歸大越”的越地隻能在黃河流域。

  那麼茅山在哪裡呢?

  《左傳》文公三年:“秦伯伐晉,自茅津濟,封殽陌還。”茅津,原本為靠近茅山的渡口。茅津渡今在河南三門峽市與山西平陸縣之間,從古到今就是連接晉豫兩省的重要渡口。大禹治水後經茅津渡而返回京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今平陸縣茅津渡以北之山稱茅山,《水經註》曰:“河水東過陜縣北,河北有茅城,故茅亭為茅戎邑,津亦取名焉。”明確說茅山距陜縣不遠,在黃河以北,可見現今平陸茅津渡以北的茅山就是大禹更名為會稽的茅山。關於《水經註》會稽在“防山”之說。《世本》說:“舜封丹朱於房。”《尚書》說:“舜涉方乃死。”房、方、防通假。今運城安邑以東的防山,是丹朱封地、商均葬所,也是舜陵所在。這裡的防山與平陸的茅山山體相連,為一山之南北兩側,南邊在平陸稱茅山,北邊在安邑稱防山。可見現今平陸茅津渡以北的茅山就是大禹更名為會稽的茅山。

相關推薦